Go to contents

[社論] 韓國新建工廠減少三分之二

Posted June. 21, 2005 07:44   

한국어

韓國産業資源部昨日表示:“經濟只有以製造業和出口爲主,韓國才能成爲國民收入達到2萬美元的發達國家。”由於製造業和出口對增長的貢獻度分別達70%和95%,所以這句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要創造就業機會並培養增長潛力,就必須培育出更多的製造業以及新建更多的工廠。

但自現政府成立以後,新建工廠日益減少。這是製造業出現空洞化的迹象。去年批准的新建中小工廠爲597家,只有2002年(1715家)的三分之一。與發生外匯危機後的1998年(978家)相比,也只有其60%左右。包括大企業在內的新建工廠數也從2001年的9500多家,減少到去年的6900多家。而2001年曾達到3.9萬多家的新成立的法人數,去年減少到3萬家。

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增長潛力將更跌落,這不僅影響現在這一代,而且未來一代的就業機會可能更加減少。儘管如此,對創辦製造業的限制和壁壘不僅不降低,反而越來越提高。

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指出,由於加強對土地的管制,以及開發計劃的混亂,引起地價上漲,因此工廠地皮費用也在日漸上升。韓國2004年的工業園區出讓價爲同期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的2到6倍。由於各種影響評價的施行,許可期也越來越長。在非首都圈1萬平米農地建一家縫製廠需要1.5億韓元行政處理費用,並且在許可期六個月內共受到68種限制,因此很難提起建廠熱情。如果不把目標瞄準於容易承租土地,而且人工費也便宜的中國,反而會令人覺得很奇怪。

只有方便企業建廠,才能增加投資,並且還可以期待迅速恢復景氣的良性迴圈。爲此,政府應大幅簡化各種建廠程式,縮短批准期的同時,減少行政費用,同時降低工業用土地價格,大幅放寬對首都圈工廠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