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我們的人生隨著記憶的喪失起步。即使是最早的記憶,也是2歲到4歲間的記憶。
兒時的記憶與記憶的喪失挂鈎。不但之前發生的事情全然沒有印象,而且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任何印象。“那就像是在漫長的黑夜中偶爾閃爍的燈火……”
從常識上看,記憶和遺忘不能兩立。記憶喪失點就是遺忘出發點,遺忘結束點就是記憶的出發點。但在該兩分法的某處始終保存著模糊的記憶。過去明明知道,但現在就是想不起來。
例如,有一個單詞就在嘴邊,但就是說不出來。這個單詞始終沒有露面,但它卻不斷暗示自己的存在。“想要找的單詞的幽靈在意識的縫隙中向我們招手。”
這本書對猶如我們的個人史、人生年代的“自傳記憶”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研究。畢業于心理學專業的作者不滿足于實驗室的研究結果,借用普魯斯特和博爾赫斯的文學比喻,觸動我們對記憶和精神、時間和人生的知識想象力。
但我們是否在面對著海市蜃樓。“觀察自己的內心就像是爲看清黑暗打開燈。”(威廉•詹姆斯)
爲何會發生似曾經歷相同情況的既視感現象?
難道令人毛骨悚然的“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前生的記憶在現實生活中産生共鳴?如果不是前生的記憶,難道是隱藏在我們頭腦中的過去的記憶突然閃現?
也有可能是腦海中殘留的對夢境的記憶。弗洛伊德說,“白天的殘留影像”會在夢境中出現。我們也可以將他的理論反過來看。
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也過得越快?
時間的長度和速度在記憶中形成。時間感覺的核心中有記憶。“我們意識到的時間在我們的記憶的伴奏下,隨著我們內心的鐘錶,一點一點地流逝……”
我們在20歲左右時,想起最多的是10年前發生的事情。這時候記憶量凸出。因爲在這一時期“首次見到誰時……”、“第一次做的時候……”等“時間標記”最多。
如果能回想更多的記憶,那麽這一時期也就越長。中年後隨著時間標記的減少,記憶縫隙的産生,給人的感覺是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回想效果》)
看一次就能記住的“絕對記憶力”。擁有絕對記憶力是否幸福?
經實驗證明,大多數失眠患者都遭到了絕對記憶力的暫時性折磨。他們直到入睡爲止,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記憶暴君”的壓迫。他們沈迷在記憶勾起的過去。
“如果能絲毫沒有誤差地記起昨天看到的樹和人,那麽今天樹和人將面目全非。就像普通人在數年、數十年後看到的一樣,對擁有絕對記憶力的人來說,每一個瞬間都是那麽的新鮮。他們就像沒有記憶的人。”
李奇雨 keywo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