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學習文學(法國文學)和哲學的老莊人文學家對東方哲學中儒教的核心教本《論語》進行了分析。作者朴易汶是延世大學特聘教授。他在1980年8月出版的《老莊思想》引起了轟動,已再版17次。這次出版的著作是繼以道教爲代表的《老莊思想》後,對佔據東亞文化圈的核心思想進行分析的第2個重型炸彈。《孔子死了,國家才能生存》這觸目驚心的題目很容易讓人誤解爲,儒教是不可取的舊時代思考。但作者的想法與此不同。
“孔子哲學具有改革、進步的性質。不是消極,而是積極,不是逃避,而是參與,不是病態,而是健康的思想。……孔子是合理主義者、人文主義者、理性主義者、現實主義者。從某一方面看,他還是後現代思想家。”
作者從這一觀點出發,並沒有對20篇499頁的《論語》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而是將《論語》分成“仁和價值邏輯”、“自然主義和論證邏輯、“參與和政治邏輯”、“人情和道德邏輯”、“禮和規範的邏輯”、“智慧和認識的邏輯”6大部份,以引用《論語》文章的方式進行了解釋。單從字句看,很容易被誤解爲述說同一主張的內容得益於簡單明瞭的說明,變成一部生動的古典。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對“仁”的解釋。
“仁是指單純、正直的心性。是與虛僞和做作相反的品行。仁的存在說明人類是精神和靈魂的存在。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性。孔子強調這一點,是因爲仁被個人的無知和社會條件所蒙蔽。”
作者表示,孔子主張人類是社會存在。他還強調“與他人共同生活的人生”。從這一點看,孔子是比提出相同思想的亞裏士多德領先100多年的先驅者。
“信奉老莊思想的道家向往隱士生活。他們在這一點上與孔子對立。孔子主張積極參與現實。孔子重視傳統和基本秩序,但不要求無條件順應。正相反,他是具有改革社會的想法的革命家。他的思想不是在觀念道德世界迷失方向的私念,具有參與社會現實的實踐教育意義。”
這本書在東西方哲學之間自由翺翔,並提出了只有知識淵博者才思考的“綜合思考”,即,如何尋找與現實的交叉點。從這一點看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評價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態度外向、戰鬥、征服。相反,東方態度內向、和解、自我反省。看似最陳舊的孔子思想才是能解決充滿專政、暴力的現代社會問題的最新的思想。”
許文明 angelhuh@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