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孔子的地位隨著權力的需要上下浮動。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孔子被批評爲“盜丘”,甚至不如盜蹠。盜蹠是何許人也?不就是被孔子視爲邪惡的象徵的殘忍的“黑手黨”嗎?但所謂的改革集團批評說:“孔子確立的中國舊秩序阻礙民主和科學。”到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爲孔子恢復了名譽,視其爲國家團結和統一的象徵,進行崇拜。
▷文化大革命再次把孔子貶得體無完膚。孔子被視爲毛澤東思想的障礙、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象徵。紅衛兵挖孔子像的眼睛,戳穿肚子,任意踐踏。把孔子和“逆賊林彪”混爲一談,進行“批林批孔”的也是紅衛兵。但近來,胡錦濤政府開始爲孔子翻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引起貧困層的不滿,中國政府試圖從孔子思想中尋找鎮痛劑。
▷強調仁和協調的孔子具有利用價值。孔子三歲喪父,年輕時出任倉庫官員和爲國家養家畜的官員,勉強維持生計。他曾被罷官,嘗到過挨餓的滋味,有一次險些被強盜奪取性命,可以說他的“人生曲折離奇”。但正如胡錦濤政府的期待,孔子能否帶給貧困的“低層人民”安慰還是個疑問。
▷如果孔子還活著,看著持續不斷的殺害和復活、貶低和稱頌等可笑的政治遊戲,會有何想法?是笑著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還是教導他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篇),向他學習。如果只讓他說一句話,他可能會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評論員 金忠植 s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