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觀點] 跟潮效應

Posted January. 03, 2007 03:00   

한국어

以前,在西方雜技表演隊伍中央,有一個樂隊乘坐的花車“Bandwagon”。這是爲了渲染氣氛,吸引更多的人。美國開發西部的時候,聽到“Bandwagon”的聲音聚集而來的人中,只要出現發現金礦的傳聞,就會有大批人聚集到金礦上。在“跟朋友去江南”式的集團心理的作用下,人們總是跟隨時代的潮流,這種現象可以稱作Bandwagon效果(跟潮效應)或便乘效應。農樂隊奏響民樂,把人們吸引到隊伍中也是因爲“跟潮效應”。

▷首次使用“跟潮效應”一詞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他在1950年撰寫的有關消費者需求理論的論文中,把特定商品的需求受其他人需求影響的現象稱作跟潮效應。引發“韋白龍效應”和“虛榮效應”的也是“跟潮效應”。所謂“韋白龍效應”是指,因爲想比其他人顯得突出,所以越是貴的東西越想買的傾向。而“虛榮效應”是指,商品越稀有越能刺激消費的現象。企業聘請著名藝人和運動員拍廣告也是利用跟潮效應的戰略。

▷在體育界,有“跟潮體育迷”的說法。“跟潮體育迷”指的是,爲沒有特殊關聯的職業隊加油助威,或者抱著“只要爲冠軍隊伍喝彩,其他人就會喜歡自己”的心理,爲勝隊喝彩的人。在政治領域,支持者聚集到在輿論調查中領先的候選人一邊的現象被稱作“輿論調查的跟潮效應”。不瞭解實際情況,盲目迎合潮流,這樣可能會陷入集團誤區,這就是跟潮效應的陷阱。

▷在1日公開結果的大選候選人輿論調查中,前首爾市市長李明博的支援率大幅提高。有分析說,選民通過網路等途徑及時獲得並共用資訊,因此帶來了這種跟潮效應。因爲沒有對候選人和政策進行充分的驗證,所以這種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真是跟潮效應使然,那麽聚集到李明博身上的跟潮效應是會越來越大,還是其他候選人將創造出新的跟潮效應,現在誰也無法預測。

評論員 權順澤maypol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