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1日首映的電影《那傢夥的聲音》(導演 朴振杓)改編自1991年真實發生的九歲男孩李烔浩誘拐案。由於最終沒能抓住通過打電話只留下聲音的犯人(姜東元飾),讓觀衆感到無比遺憾。尤其會給育有年幼子女的父母帶來特別的感受。本報記者與有解決誘拐案經驗的一位刑警一起觀看了該片。記者與刑警就電影中的誘拐案件和犯人的特徵及遭遇這種情況時的應對要領等進行了交流。
▽記者=誘拐犯在犯案第二天往孩子的家打電話說:“你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監視中。報警了吧?”讓(已經報警的)家人肝膽俱裂。
▽刑警=那是犯罪分子慣用的手法。第一天會脅迫說:“如果報警,孩子就沒命。”在下一次打電話的時候會非常肯定地說:“我知道你們已經報了警。”這是在試探家人的反應。這時決不能驚慌。要毫不遲疑地回答說:“並不是那樣,如果報警孩子就會沒命,怎麽會報警呢?”要極力穩住犯罪分子。
▽記者=在電影中,警方要求家人最大限度地延長與犯人的通電話時間。
▽刑警=警方在追蹤到打來的電話的確切位置之後,會立即趕到打電話的現場,爲了確保該過程所需的時間,需要儘量拖延與犯人通電話的時間。犯人的目的主要還是錢,因此只要提到錢的問題,就能多少降低犯人的警戒心。以“現在打算向高利貸借錢來籌措贖金,直到湊齊爲止,還需要多等一天。該怎麽辦才好”的方式具體地說明自己正在準備贖金的事實,就會引起犯人的關心。
▽記者=遺憾的是孩子在被誘拐一天後死亡。但是父母不知道孩子已經死亡,還在相當長的期間裏爲了救出孩子而拼命進行各種努力。就沒有能夠讓父母孩子的生死的方法嗎?
▽刑警=首先應該向犯人要求聽孩子的聲音。如果犯人說:“孩子現在待在其他的地方,所以現在無法讓你們聽到聲音。”就要用其他的方法。應該向犯人詢問諸如孩子的生日或班主任老師的姓名、最親密的朋友名字等只有孩子與父母知道的內容,並以“在問過孩子之後,在下次通電話的時候告訴我們”,以此確認孩子是否無恙。
▽記者=父母們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子女說:“絕對不要跟不認識的大人走。”提前進行過教育。但如果遇到誘拐犯使用蠻力的情況,作爲一個孩子來說沒有能力抵抗。應對這樣的情況,沒有什麽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的注意事項嗎?
▽刑警=誘拐犯如果是熟知的人,一開始就將孩子殺害的情況較多。因爲即使拿到贖金後將孩子交還回去,自己的身份也勢必會暴露。而如果不是熟人犯罪,孩子的行爲會成爲決定自己的生死的重要因素。犯人自己暴露的可能性減少,孩子保住性命的可能性就會升高。孩子如果一直吵吵鬧鬧不斷哭泣或明確地看到犯人的臉,就會比較危險。犯人即使原本沒有殺害孩子的意圖,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很可能會臨時改變主意殺害孩子。因此有必要提前告訴孩子如果遇到與誘拐犯單獨在被隔離的空間的情況,一定要忍住不要哭,儘量保持安靜;低下頭儘量不要去看犯人的臉。當然,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大聲喊叫求救。
▽記者=您如何看待電影中的犯人?
▽刑警=在犯案後的44天裏,共給受害者家人打了87次電話。從這一點看,是個事先經過周密準備的犯罪分子。就是說,非常有自信不會被抓到。犯罪分子沒有情感起伏,自始至終使用敬語,反復強調“只要拿到贖金,孩子馬上就能docking(犯人在這裏使用的是‘見到’的意思)”,用“docking”這個獨特的詞語,讓父母反而感到不安,從這一系列表現來看,是個冷靜、殘忍且智商很高的傢夥。但是現在,這樣的案件我們警方一定能解決。之前已經被媒體報道過,警方甚至會在犯人乘坐的車輛經過的收費站,回收所有的通行券,展開指紋調查。最終揪出深藏的犯罪分子。警方一定能抓到!
李承宰 sjd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