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更喜歡我們的傳統音樂”
被美麗的韓服襯托得分外精神的多勳(音譯)從8歲開始接受國樂教育。他原本在學習康翎假面舞和腰鼓,最近每個星期六還要學習西道民謠。多勳的姐姐恩智(音譯,初中1年級)也已經學習了6年國樂。
“姐姐先學習國樂,我是後學的,但我産生了一定要比姐姐學得更好的傲氣。腰鼓學得還不錯,但短簫現在只會吹一點兒。不過在學校裏都說我吹得最好。”
多勳的康翎假面舞已經達到了高水準級別。因此經常與大人們一起參加演出。
多勳也和其他孩子一樣,首先接觸的是西洋音樂。但奇快的是,他對於後來學習的國樂更感興趣。
“國樂與西洋音樂是不同的。透過國樂,能夠感受到我們自己的味道和祥和。最近真的非常喜歡西道民謠。西道民謠既高亢又輕快,與全羅道地區的民謠也有所不同。”
○兒童國樂教育應該如何進行?
專家們強調說,在幼兒國樂教育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接受我們的傳統音樂。
在5、6歲的時候,以遊戲形態學習舞蹈和呼吸、語言和身體的節奏、國樂童謠等比較好。等過了這個時期,就讓孩子們學習小鼓或腰鼓等樂器。
明知大學社會教育院教授鄭聖子(音譯,國樂系)表示:“小時候接觸的國樂不是將樂器和舞蹈、民謠等分開來學習,而是以‘綜合藝術形態’一起學習比較好。”並稱:“如果接受正規的國樂教育,與著重於幾件樂器的西洋音樂教育相比,情緒上、音樂上的效果要大得多。”
初期接觸的國樂樂器最好是選擇小鼓、腰鼓和鼓等打擊樂器。因爲打擊樂器是培養節奏感的最佳選擇。尤其是使用雙手的腰鼓有助於大腦的均衡發展。
檀國大學教授徐漢范(國樂系)表示:“即使不是國樂英才,如果在小學時期就學習板索裏(Pansori,一種傳統清唱),音域也會變得寬廣,並且可以矯正不正確的發音。”並稱:“最重要的是能夠確認自己的根基,並獲得自信心。”
○“我們的孩子發生了改變”
多勳學習的並不只是國樂。
“以前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到處亂跑。總是吃一口飯就消失。但現在能夠在一個位置上坐很久,變得很有耐性。”(媽媽具妍智,音譯,45歲)
孩子在接觸了國樂之後,變得比以前彬彬有禮了很多。具某說:“孩子變得沈穩,自信心也有所增強。”並稱:“有的時候非常有禮貌,感覺孩子已經變得很懂事。”
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多改變。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的時間大幅減少,與姐姐一起演奏樂器的時間則大幅增長。喜歡的遊戲存入攜帶型儲存裝置,偶爾玩一小會兒。
○ 民謠不會失傳
多勳的民謠老師朴某被稱爲“爲西道民謠癡狂的人”。
1983年,樸某在軍隊裏擔任炊事兵,在一次爲部隊採購糧食來到首爾的時候,在蠶室石村湖聽到了決定他命運的民謠。當時他聽到的是平壤券番的最後一代藝妓,也是人類文化遺産的金正淵老師(1987年去世)的愁心歌。
“聽到一位身高還不到1.50米的老奶奶在唱民謠,當時感覺就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樣。從那時起,我的命運已經被確定下來。”
第二年退伍後,樸某直接去拜訪被病魔纏身的金正淵老師學習民謠,守護了金正淵老師人生最後一段時光。在嘉禮軒,有專門展示恩師遺物的“錦鴻館”(摘自金正淵老師的藝名)和爲以“裴冰兒謠”(音譯)聞名的李殷官(91歲)老先生而設的房間。
“民謠嗎?都是我的八字和命運。今年是金正淵老師去世20周年。即使重新回到那個時候,我也同樣會去尋找那個聲音。”
他的年幼的小弟子唱了“裴冰兒謠”中的一個選段。
“日落西山的太陽到了明天早上還會再次升起,但黃泉路長得只要走上去就再也回不來呦~”
西道民謠特有的高音摻入孩子的聲音,響徹小小的空間。不知道只有十一歲的多勳能否理解裴冰兒的“恨”。但是我們的民謠正這樣代代相傳。
金甲植 dunanworld@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