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前往日本、香港等地的遠端購物旅行成爲時尚。本月,在推出打折活動的東京名牌百貨商店裏,韓國遊客隨處可見。香港爲紀念回歸中國10周年,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以此吸引韓國遊客。
相反,國內消費市場卻非常冷清。雖然韓元走強,但出口仍然出現利好,股指也屢創歷史新高,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卻帶著錢去海外消費。今年第一季度(1~3月)的海外消費(4.7萬億韓元)首次超過了國內百貨商店的銷售額(4.5萬億韓元)。
同樣的名牌,國內的售價遠遠高於海外,所以我們不能責怪人們“崇洋媚外”。日本的名牌市場規模達30萬億韓元,是韓國的10倍,可以大量購買,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進口價格比韓國國內價格更低。再加上日元貶值,儘管要負擔機票費用和住宿費用,但仍然比在國內購物愜意得多。
如果流向海外的資金被用於國內,內需景氣恢復速度會更快,也能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韓國企業對海外投資的關注程度比國內投資更高,如果消費也傾向於國外,國內經濟的恢復速度只能進一步放慢。但是,政府對富裕階層的態度是,利用徵稅“教訓”,而並不積極考慮採取相關政策,引導他們在國內消費。這與政權的意氣相投主義有關。
在政府放任不管期間,旅遊專案收支逆差從2003年的47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129億美元。消費者的海外消費額激增,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國內服務産業被稅金和各種規章制度束縛,無法在質量和價格方面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以高爾夫球場爲例,由於過重的稅負和繁瑣的規章制度,在價格競爭力方面,不僅落後於中國和東南亞,甚至不及日本。很多到國外打高爾夫球的人還會順便購買各種商品。
經濟副總理權五奎說:“加強服務産業競爭力的強化對策即將出臺。”但盧武鉉政府的行動卻過於緩慢。總統從上任初期開始就談論了加強服務産業競爭力的問題。政府口頭上總是說應該採取對策,但卻從未真正努力打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