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廣泛得到落實的校長公開招募制度是一種選任“CEO型校長”負責學校現場工作的進步性教育政策。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毫無經驗的民間人士,只要能力得到認定就讓其擔負學校經營的重任。引進這一制度的原因之一,便是加強教育競爭力。因爲,無論國家怎樣加以推動,只要學校原地不動就毫無作用,於是當局便決定賦予校長改革現場的任務。
▷在我國,從9月份起將對55所學校安排“公募校長”。當局引進該制度的理由也是加強競爭力,但學生家長卻産生了一絲奇怪的感覺。因爲,兩大教育團體韓國教總和全國教職員工會(簡稱全教會)對此事的態度相互對立。教總一貫重視教育競爭力,而全教會極度厭惡教育競爭;教總主張擴大教育自主,而全教會爲了落實教育平等而要求國家介入。按照兩個團體一貫的路線,教總理應贊成校長公募制,而全教會理應全力反對。但實際上,兩大團體的反應卻與平時的態度恰好相反。
▷其原因不外乎是因爲各自內心的小算盤。從全教會的立場來看,一旦引進公募制,全教會推舉的教師就有機會成爲校長,所以表示贊成。而且全教會還進一步要求,讓教師們直接投票選舉校長。而從教總的立場來看,其下屬會員中有很多校長和資深教師,所以引進公募制意味著他們擔任校長的機會減少,於是教總要替這些人說話。教育部聲稱擬定了“折中案”,推動了校長公募制,但在審議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醜聞。
▷昨天公開的教總的調查結果顯示,出現了不公平審議問題和錢財賄賂疑惑。由於教總是利害當事人,因此應該對其調查結果的客觀性打一些折扣,但即便如此,至少可以肯定這個過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都是因爲教育部操之過急。在沒有落實教員評價制的情況下,校長公募制無法取得成功。很顯然,只有經過公正合理的評價積累過程,才能選拔合適的人選。在沒有落實教員評價制的情況下貿然推進校長公募制,才會導致推行工作缺乏根據,並出現不和諧音。我國的情況不同於外國。尤其是,不消除教育界實力派團體全教會的理念偏向問題和“控制學校”的憂慮,校長公募制不但不能提高教育競爭力,反而會削弱教育競爭力。
評論員 洪贊植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