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人而言打獵只是一種業餘活動。通過陷阱等方式來打獵也成為了古老的傳統。但先史時代之後打獵可是生存的全部,農時代和近代生活中也處於非常主要部分的“文化”。
民俗學家金光彥,文化財委員會民俗文化財分課委員長,(照片)仁荷大學校名譽校長,11日說“通過打獵可以瞭解我國民族的基層文化。”他最近還公開了《國內最初聚集狩獵文化史》製作出了《韓日東西伯利亞的打獵》。
“也許我樹立了我國狩獵文化史,而且記錄到世界狩獵文化史的族譜裡面就是一個成果吧。其實文化史研究方面關於我國的文化到底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進行比較分析非常重要,但發現跟其他文化比較之前根本我國沒有整理好的研究。”
金教授指出自從1950年朝鮮學者發表的《妙香山狩獵工具》後發表的書,也只是整理打獵場所和分佈地區的“狩獵指南”水準。他說看到日本學者“日本的打獵文化來源於朝鮮,但因朝鮮資料欠缺而給我們帶來障礙因素”的發言,身為韓國人感到丟臉。
他這次不僅翻閱了《朝鮮王朝實錄》、《高麗史》、《三國史記》,還翻閱了如《三國遺事》相關的野史、朝鮮前期隨筆集《慵齋叢話》一樣的個人文集、《東史綱目》等個人製作的歷史書。像這位教授所說“已經沒有關於打獵相關的更多的資訊”一樣。他的書還通過打聽全國各地山區老人們的打獵經驗,實地調查而編制的。
“我國民族的根在西伯利亞和蒙古,因此推斷出韓國、日本、東西伯利亞的打獵文化可能融合在一起。通過多角度分析狩獵文化打獵法證實了我的推斷是正確的。”
金教授在研究過程中領悟到了“不能混淆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界限“。他表示“考古學者只對地上的遺物,歷史學者只對文獻感興趣”,還舉例指出了先史時代的陷阱(為了打獵而挖的洞)遺跡。
日本在20年期間發掘了數十萬個陷阱遺跡,但我國在2000年代之後只發掘了200餘陷阱遺跡。原因不是韓半島的陷阱遺跡少,而是那些對打獵史不熟悉的考古者錯過的原因。
他說在東亞打獵文化中最能表達出共同點和差異的就是陷阱打獵。韓國“捕捉獵物的機器”是會把木頭放到機器上面,若有獵物襲擊就會被捉住。而另外一種方法是把木頭塞進捕捉獵物的夾子裡,那些獵物進來就不能再出去了。日本和東西伯利亞的打獵機器與第二種相似。他說 “在比較中發現韓半島的打獵方法在東亞是最精巧的一種機器。”金教授在東亞地區持續研究了農具和傳統遊戲的文化史。日後他計畫研究犁和磑的文化史。他表示“如果無視文化傳播和移動的情況下只研究自己的就會受到資訊不足的限制。”
尹完準 zeit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