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大學發展研究所和東亞日報,調查了外匯危機後的國民意識,15%認為過去10年增加了資產,36%則認為減少了。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國民也從10年前的41%減少到了28%。
保健社會研究院最近發表的報告書上表明,2005年為56%的中產階級,2006年減少到44%。同樣的,6年裏下層比重從34%增加到了45%。其中貧困階層從11%增加到了20%。
雖然兩次調查的概念和標準不同,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一部分中產階級變成了普通階層,一部分普通階層變成了貧困階層。“要把國民中的70%變成中產階級”的盧武鉉總統的大選承諾黯然失色。
在首爾大學和本社的調查中,回答會最先考慮“安定性”的人占了56%。國民的44%認為,就業難及失業為危險及不安的最主要因素。隨著不安的深化,把錢看成成功第一條件的人,從10年前的36%增長到了61%。
中產階級是國家的棟樑,也是緩和社會矛盾的安全環節。中產階級減少,中產階級意識減弱,表示我國社會在貧富矛盾中變得脆弱了。
想要增加中產階級,必然要增加好的工作職位。要引導國內投資,積極執行成長政策,才能產生好的工作職位。違反市場原理,減弱成長動力,攻擊富有階級的平民論,只會加速中產階級的減少。
大選候選人必需提出恢復中產階級的對策,不能只是盲目的口號。現在更需要的是可以驗證能否實現的改善行動的計畫。左派勢力認為自己是可能解決兩極化問題的唯一勢力,把這個當成再執政的籌碼。但是越用政治攻擊富有階級,金錢和人員流失到海外的速度就越會加快,對國力增強和中產階級的擴大都沒有好處。沒有一個國家以從富人手中搶過來發給平民的口號成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