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歷史有生命力 第5章 滿洲事變和“滿洲國”(上)

歷史有生命力 第5章 滿洲事變和“滿洲國”(上)

Posted December. 24, 2007 15:11   

한국어

歷史有生命力 第5章 滿洲事變和“滿洲國”

(上)藍色布袋道出滿洲的“真相”

  席卷歐洲全境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世界範圍內謀求和平的形勢高漲起來。相反,日本為了確保并進一步擴大其在稱之為滿洲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權益,卻訴諸武力,發動了侵略戰爭,即滿洲事變。自此開始陷入在中國大陸的戰爭泥沼,與美國的對立也隨之產生。

  猶如消防車警笛的警報聲響徹了陰雨蒙蒙的夜空。時間是2007年9月18日晚9時18分。

  我這時就在中國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一年一度由沈陽市舉辦的紀念儀式正在進行。76年前的這天夜晚,日本軍隊突然在這附近發動了武力攻擊,并很快占領了中國東北的廣大地區。儀式是為了保持這段記憶,并祈禱和平。

  為了讓人們回想起空襲警報,鳴笛持續3分鐘。聚集在廣場上的高中生、解放軍戰士、武裝警察一直保持立正姿勢,在雨中紋絲不動。

  兩天後,鄰近的撫順市舉行了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座談會。會上遇到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

 他是直到發生滿洲事變前3年在中國東北地區軍事勢力舉足輕重的張作霖(照片)的孫子張閭實先生(45)。據說是應座談會主辦方邀請而來的。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後,繼承其軍事勢力的張學良是閭實先生的伯父。張學良在滿洲事變後不能回東北,日中戰爭後轉移到台灣,整個家族也一起前往。閭實先生重返家族的故鄉沈陽是今年5月。

 “日本人對中國人到底怎麼想的,完全弄不明白。”據說不願意談論往事的張學良常對閭實先生等家人這樣說。

  關東軍(參見關鍵詞)發動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有人想站在中立立場探討事變的實際情況。這就是國際聯盟為調查事變原因、并探討解決方法而派遣的李頓調查團。該報告書描述了與當時多數日本人所相信的狀況不符的內容。這導致了日本退出國聯,國內加強了排外主義、反歐美主義的傾向。

  李頓見過哪些人、有哪些所見所聞?我決定追尋李頓們的路線進行重訪。

 ○ 優先對付共產黨,對日軍不抵抗政策

  國際聯盟派遣調查團的初衷是什麼呢?

  滿洲事變發生時,首都設在南京的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采取的方針是優先消滅國內的“敵人”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對日軍不加抵抗,立即起訴,以求利用國際聯盟的舞台解決。

  對於第一次大戰後誕生的國際聯盟而言,這是首例重大的國際糾紛。日本是國聯的實質運行機制“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也在滿洲事變發生的4天前剛剛當選為非常任理事國,和現在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的地位恰好相反。

  從報告來看,調查團是1932年2月抵達日本。據築波大學名譽教授臼井勝美的著作闡述,李頓等人在東京相繼會見犬養毅首相等政府要人,耐心地聽取了日本的申述。

 荒木貞夫陸軍大臣坦率地做了以下談述。

 “日本國土狹小,不足以保證增多的人口生存。日本不得不向亞洲大陸尋求資源”;“中國存在真正的政府嗎,令人心存疑問。我認為無法將其視為統一的文明國家。”

 隨後轉赴中國大陸的調查團,在南京和蔣介石等首腦會談後,張學良在北平(現在的北京)出面迎接。自己的據點滿洲被搶占的張學良在歡迎調查團一行的宴會上滔滔不絕施展辯才。

 “東三省(滿洲)在人種上、政治上、經濟上都與中國不可分離”;“糾紛的真實原因是對於中國走向統一,日本心懷嫉恨。妄圖搶占我東三省。”

 中國能統一嗎?在這一點上,日中的主張大相徑庭。

 ○ 日本阻撓接觸,學生等上書告發

  李頓等相當重視、也因此頗受周折的是在滿洲聽取民眾的意見。原因是日本及“滿洲國”方面以保護調查團安全為由,阻撓調查團與民眾接觸。報告中寫到“會見常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秘密進行”。

 民眾等如何接近李頓調查團,報告了什麼呢。對這個問題,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王建學研究員例舉出當時在奉天(現在的沈陽)的銀行家鞏天民的名字。

  王先生是這樣說明的。

 滿洲事變一發生,10萬人以上的奉天市民逃往北平等地。但是,鞏天民固守不退,開始抵抗侵略者,組織基督教青年支援義勇軍,呼吁學生們上書李頓調查團,讓他們寫了很多信件。 報告上寫著,實際上“收到了反對‘滿洲國’的學生和青年寄來的許多信件”。

  2005年7月,沈陽的地方晚報《沈陽晚報》刊登了一篇記述鞏天民當時活動的報道。文章來源於對他兒子鞏國賢先生的采訪。

 據該文所述,鞏等9人小組得知李頓調查團來訪的消息後就打算告發事變是由日方有計劃地發起的、以及滿洲新政權受日本人控制等情況。他們秘密收集證明資料,制作了名為《TRUTH》(真實)的資料冊,交付給常駐沈陽的英國人牧師。牧師在自家宅邸設晚宴招待李頓等,借機暗中轉交。據說牧師恰巧是李頓的親戚。

 這個說法不知是否屬實。

  王先生的答復是:“是有這樣的傳聞,但并沒有得到史實的印證。我們也沒有確認冊子是否真的存在”。托人聯系采訪鞏國賢先生,但被拒絕,理由如何,不得而知。

 無奈,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保存國際聯盟資料的日內瓦聯合國歐州本部的圖書館。

 “《TRUTH》真的遞交到李頓手上了嗎?”,對我這樣的提問,兩天後得到的回答是“相關史料中有資料冊”。

 那是藍布封皮的集冊,裝在同樣藍色的布袋裡。袋上有粉色絲線刺繡的“TRUTH”字樣。

 裡面匯集了75份資料,現將其中主要文件名擇選如下:

 ▼ 1931年9月18日以來被日兵槍殺的無辜市民名單

 ▼ 學校教科書刪改目錄

 ▼ 被日軍憲兵隊檢查的信件

同時附有對這些資料進行說明的信件,英文打印稿27頁。說明“有幾個證據是冒著生命危險得到的”。在指明事實後,就柳條湖事件的預謀性及其之後侵犯主權、建立滿洲國等日軍當局的活動進行說明。如“炸毀南滿洲鐵道是為了制造武力攻擊的借口”,“建立滿洲國是日本人導演、操縱的產物”等等。

 最後的“結論”是悲切的陳述。

 “請不要忘記滿洲人口95%以上是中國人。中國人自然希望是中國人,而且永遠如此。”

  據說制作資料冊的9人每人都簽上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職業。但是,在有可能推測出作者的部分均被剪去。或許國聯方面為了保護這9個人的安全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吧。

 ○ 自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的意識增強 

調查團在滿洲逗留期間收到1550封信件。據報告記載,“除2封外,其余的都對新‘滿洲國政府’和日本人表示出強烈的敵意”。報告做出如下總結。

 “通過慎重研究經官方和私人會見、信件以及陳述等提供的證據,得出的結論是‘滿洲國政府’在當地中國人眼中是日本方面的傀儡,不受中國方面的普遍支持”。對日軍的行動所下的結論是“自衛之說不成立”,駁回了日本方面的主張。

  日本察知李頓報告的內容未能如己所願,就在其臨近發表之前的1932年9月宣布承認滿洲國。翌年,國際聯盟通過否定滿洲國的勸告書時,只有日本1國反對,拋棄了常任理事國的立場,退出國聯。

        ×

  經歷過滿洲事變的人在中國也一年一年地減少。通過當地歷史學家在沈陽市內找尋,找到了在敬老院生活的95歲老人單立志先生。

他在最北端的黑龍江省出生長大,柳條湖事件發生時是貧苦的佃農。他說“當時大家紛紛談論國民黨放棄了東北”。翌年,為抵抗進村的日軍,他加入了村“反日會”,以後成為了一名“抗日游擊隊戰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步平所長說,中國民眾隨著參加抗日運動,提高了自己是“中國人”的意識。“鴉片戰爭以來逐漸培養起來的中國人的意識,通過九・一八事變及其以後持續的抗日戰爭一下子增強了。成為了中國人團結一致的特別契機。”

(吉澤龍彥)

        ◇ó

  由滿洲事變產生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新國家”,其內幕如何,將在明天的版面刊載。

 <滿洲事變時期的世界和日本> 1920年代,國際社會出現了所謂“華盛頓體制”的協調性秩序。為了謀求和平解決糾紛,國際聯盟成立。同時締結了海軍裁軍條約、9 國關於尊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的《九國條約》。1928年又簽訂了廢棄戰爭的非戰條約。另一方面,俄國革命催生了蘇聯和共產主義,讓日本陸軍感覺到威脅。

  正值此時,1929年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據京都大學山室信一教授著作所述,1931年農家女子賣身現象不斷出現,營養不良的兒童也急劇增加。城市充斥著失業者,勞資糾紛數量達到戰前最高水平。翌年,父母子女一同自殺事件連續發生,自1900年死因統計調查開始以來,自殺死亡率打破最高記錄。絕望的社會和經濟狀況成為形成滿洲國熱的背景。

 <張學良>(1901~2001) 張作霖的長子。其父被關東軍炸死後繼承奉系軍閥,接受國民政府合并。1936年,軟禁了主張優先與共產黨內戰的蔣介石,迫其轉向“抗日”。由此,國民黨和共產黨開始合作抗擊日軍。但張學良本人遭幽禁,戰後被轉移台灣。

  ◆ 關鍵詞

 <滿洲事變> 日本侵略中國的東北地區(滿洲)及內蒙古東部的戰爭。關於事變時間,狹義指1931年9月18日的柳條湖事件至1933年5月31日的塘沽停戰協定;廣義則至日中全面爆發戰爭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中國稱為九・一八事變。

  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避免受到違反非戰條約等國際法的指責,特意通過內閣決議認定為“事變”。

  日本一直重視在日俄戰爭中得到的旅順、大連等租借地及南滿洲鐵道(滿鐵)的經營權,稱為“特殊權益”。由於中國方面要收回這些權益的動向,日本便派出常駐的關東軍在奉天(現在的沈陽)近郊的柳條湖爆破了滿鐵線,并以“中國軍隊破壞”為借口發動了武裝進攻。該事件被稱為柳條湖事件。關東軍的目標是占據滿洲和內蒙古東部,但因未被陸軍中央認可,所以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建立了“滿洲國”,操縱政權。

 <李頓調查團> 國際聯盟為調查滿洲事變派遣的調查委員會。美英法德意5國各出1名委員,英國人維克特・李頓伯爵任委員長。李頓是印度總督的兒子,曾任孟加拉州州長等職。

 調查團自1932年2月底開始巡訪日中兩國,同年秋天完成調查報告。沒有承認日本的軍事行動是自衛措施,滿洲國誕生是基於自發的獨立運動的日本方面的主張。但另一方面也考慮到日本的利益,提議在國聯主導下,成立自治政府,接受以日本為中心的列國指導。

 <關東軍> 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滿洲)的常備軍。日本在遼東半島的租借地,包含大連、旅順,因在萬裡長城東端“山海關”的東邊,所以叫“關東州”。其前身是為了保護租借地和日本經營的南滿洲鐵道(滿鐵)派駐的軍隊。1919年,關東都督府改革,軍事部門被分離,獨立的關東軍由此誕生。兵力在滿洲事變前保持1萬多人。炸死張作霖的事件和柳條湖事件都是關東軍參謀的謀略。滿洲事變後兵力增強,擔負鎮壓抗日運動,侵略華北、內蒙古的任務。後來為了開發細菌武器進行人體實驗的731部隊也是關東軍的組織。

 【照片說明】

交給李頓調查團的資料冊“TRUTH”。聯合國歐州本部圖書館藏(該圖書館提供)。

1932年3月,李頓調查團(前列左第2人為李頓)也參拜了靖國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