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第5章 滿洲事變與“滿洲國”(下)五族共生的海市蜃樓

第5章 滿洲事變與“滿洲國”(下)五族共生的海市蜃樓

Posted December. 24, 2007 15:21   

한국어

第5章 滿洲事變與“滿洲國”:(下)

五族共生的海市蜃樓

東京的新大久保是一條不可思議的街道。

韓國、中國、蒙古、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許多國家的飯館在這裡鱗次櫛比,各種各樣的外國話不絕於耳。

其中有一家店,店主來自當年曾是“滿洲國”的中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這是我的家鄉菜。”

許壽童先生(43歲)邀請我去那裡品嘗。他是一橋大學的客座研究員,專門研究在滿洲的朝鮮人問題。

在1938年滿洲國時期,許先生的父親8歲時隨全家人一起從朝鮮南部遷到延邊。當時的朝鮮是日本的殖民地。許多農民土地被剝奪,無法生存下去。日本為了減少這些農村人口,同時增強在滿洲的勢力,實行移民政策,結果他們被驅趕著穿過了邊境。

我一邊和許先生交談,一邊在思考著兩個問題。一個是滿洲國和以前的日本殖民地的關聯;另一個就是新大久保一帶象征著的日本的今天和滿洲國的關聯。在日本,現在外國人增加,好像是在彌補人口減少和少子化,許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社會方式正在受到質疑。難道不應該從失敗於“五族協和”(參見關鍵詞)的滿洲國得到啟發嗎?

我坦露了自己的想法後,許先生這樣說道:

“五族協和是謊話。我覺得還是應該以此為前提去解讀歷史”。

我飛往曾經是滿洲國首都的長春。

這裡也是一座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城市。

滿洲國時期這裡被稱作“新京”。根據當時龐大的城市規劃而建成的建築群幾乎原樣保存下來,而且作為大學和醫院目前仍在使用著。可謂活生生的歷史主題公園。

例如,作為當時滿洲國政府中樞機關的國務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如日本的國會議事堂。

為什麼這裡竟會建有日本的城堡?依舊巍然矗立在市中心的原關東軍司令部大樓讓我驚詫不已。滿洲國的統治權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不言自明。大樓已經易主,現在是中國共產黨吉林省委員會的所在地,是該地區的最高權力機構,令人有事過境遷之感。

為什麼不毀掉侵略者的建築而還要繼續使用呢?在省檔案館的機關辦公室,我向負責管理滿洲國時期憲兵隊文件等資料的張志強先生(55歲)直率地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張先生回答說,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首先,因日本投降而導致滿洲國垮台時,這些建築都只使用了短短的幾年。況且,盡管負責設計的是日本人而建造它們的還是中國人。即所謂“使用自己用血汗建造起來的大樓理所應當”。

第二是為了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為如果留下受侵略時代的實物,就能夠見證歷史事實”。

確實,來到這裡,就能夠喚起對滿洲國的記憶。但是,建築物上都鑲嵌著標有“偽滿”、“偽滿洲國”遺址字樣的金屬標牌。眼前明明就實際存在著,為什麼卻要稱作“偽”呢?

東北淪陷14年。在中國,這樣的稱謂是指從滿洲事變到滿洲國垮台為止的時期。意思表示那是一個東北地區被占領遭蹂躪的屈辱的年代。大約20年前開始啟動了編撰淪陷史的工程。我走訪了一直擔任主編的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孫繼武先生(81歲)。

“之所以叫偽滿,就是表明不承認滿洲國。因為那是掠奪了我們土地的日本一手制造的國家嘛。”

從那個時代生活過來的孫先生,從小學起就被強迫學習日語。由於不能很好地區分香煙(TABAKO)和雞蛋(TAMAGO)的發音,被老師罵作“笨蛋”,還挨了打。日本人小孩即使打了中國人,老師也不會去制止。每天的早操也是分別列隊。“什麼五族協和!”只能招徠對日本越來越反感的情緒。

孫先生他們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對“偽滿”時期日本的開拓團移民曾占據地區的一百多名農民進行了面對面調查,了解到了被日本軍隊奪走了土地的農民的情況。人們不是被迫躲進深山開墾荒地,就是到獲得土地的日本開拓團移民那裡去當佃農。實際上那些日本人中許多人也是貧窮的農民。

“他們也是日本侵略政策的犧牲品。其中有些人和中國的農民也還是友好相處的”。剛說完這句話,孫先生馬上緊接著說:“就整體而言,日本人懷有強烈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是優等民族,中國人是劣等民族。”

最能象征性地說明這一問題的就是孫先生每天被迫在學校進行的遙拜皇城儀式。先向天皇所在的東京方向一拜,然後再拜滿洲國皇帝所處的方向。如此順序,連小孩子們都明白了滿洲國是日本的傀儡國家這樣的道理。

● 來自朝鮮的移民劇增 殖民地政策推波助瀾

看來我無論如何也得到開篇提到的許先生的家鄉去訪問一趟了。

從延吉機場一下飛機就感到寒氣襲人。從朝鮮南部來的人們應該是很難習慣這樣的氣候的。但是,朝鮮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特別是在滿洲國出現以後,朝鮮人數量劇增。這是為什麼呢?

位於延吉的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的院長孫春日先生(49歲)指出了兩點。

一是對日本的殖民地統治心懷不滿而逃離的人們;再一個是日本開始進行土地調查,因沒有證書等原因而被剝奪了土地的人們。總之都是被日本殖民地政策逼迫的產物。

雖然朝鮮人移民始於17世紀,但淪為日本統治以後到滿洲事變為止,超過了100萬人,滿洲國時期達到了230萬人。列舉了上述數字後,孫先生指出:

“建立了滿洲國以後,日本在朝鮮也開始宣傳起王道樂土來。盡管朝鮮人反日情緒很強烈,但這時也開始萌生出已經不可能戰勝日本的心理,有些人甚至抱有能享受和日本人一樣待遇的優越感。為找機會發奮創業而來到滿洲的人不斷增加。”

從1936年開始實施了計劃移民政策。用20年時間遷移日本100萬戶農家,占滿洲人口的十分之一。計劃雖然如此,但只是日本人不足以達到這一目標,所以計劃讓朝鮮人也每年移民1萬戶。

而另一方面,日軍也被朝鮮人的“反滿抗日運動”搞得焦頭爛額。為此,試圖采取“集家并屯”的手段,以切斷農民和外部抗日力量的聯系。

乘車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采訪期間,到處都可以看到“抗日戰士”紀念碑。其數量之多,反映出日本鎮壓之殘酷和犧牲者之眾多。陪同我訪問的自治州博物館研究員金哲洙先生(58歲)如是說:“從1907年日本在這裡設立派出所算起,有長達38年的抗日歷史”。

● 亦有台灣來的官吏•醫生 謀求與日本人相同身份

因為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就同滿洲產生了聯系。這種現象也同樣出現在了台灣。

位於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許雪姬所長(54歲),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從事關於曾住在滿洲的台灣人的研究。

這主要緣於在調查1947年2月28日發生的國民黨政權屠殺民眾的“二•二八事件”及後來的鎮壓情況時,發現遇難者中有從滿洲回來的人。

“在這一發現之前,對日本統治時期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前往中國南方的重慶并參加了國民黨的那些人,而沒有注意到去了滿洲的台灣人。”

許所長首先收集了有赴滿洲經歷者700人的數據資料。令她感到驚奇的是,其中醫生人數很多,僅滿洲醫大的畢業生就有百人之多。其次比較顯眼的是公務員。

許所長是如此認識這樣的背景的:

“當時的台灣不僅高等教育機構少,就業也很不容易,同日本人之間還有工資的差別待遇問題。因此,到可以獲得與日本人相同待遇并有所為的滿洲去成為時髦。”

另外,還有不少的年輕人據說是因為仰慕台灣出身并曾擔任滿洲國第一任外交部總長的謝介石而去的滿洲。

許所長還對從滿洲歸來的約50人進行了采訪。但是,他們基本上是閉口不談。那是因為他們有可能像謝介石在日本投降後被定為“漢奸”一樣,有生命危險。

我有幸見到了其中的一員李水清先生(89歲),他是於1938年建校的滿洲國最高學府、建國大學的第一批學員。

“入學之際,我們都為五族協和的理想而熱血沸騰。校友之間時至今日也仍像兄弟一樣關系融洽”。他操著一口流利的日語。

建國大學對家境貧寒的他而言,無需繳納學費及衣食住的費用,還可以領到零花錢,而且前途光明。學生中除了日本人和中國人之外,還有朝鮮人、俄羅斯人、蒙古人,在學生宿舍共同生活了6年光景。日本人吃大米,中國人吃高粱。對滿洲國歧視感到氣憤,在學校吃同樣的伙食。

但是,他覺得從第三期學生入學後的1940年開始進入了動蕩時期,不久就開始陷於崩潰狀態。到了日本向英美開戰的1941年末,發生了關東軍鎮壓思想事件,有的建國大學學生還囚死獄中。

戰後,建國大學的晚輩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殺害,他自己也被判入獄兩年半。盡管如此,李先生仍然認為去建國大學是十分值得的。

“不同的民族聚在一處,學習到了換位思考事物的方法”。

當然這也是指大學校園裡的情況。校外的滿洲國到處充滿了矛盾。行政機關的一把手由中國人擔任,但那只是名義上的,實權是由下面的日本人把持著。說起來滿洲國卻不曾有過國籍法,所以從法理上講,歷史上也就不曾有過任何一個“滿洲國國民”。

“可能最終還是想實行日滿合并吧。”李先生若無其事地說道。處於如此境地的滿洲國,和已經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及朝鮮能夠聯系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包括在這裡沒有提到的人,經歷過當時的許多人都提到一個詞匯。

那就是孫繼武先生指出的日本人的“優越感”。附有這種感覺的“五族協和”,看來也只能是一座海市蜃樓。

我們今後應該怎樣建立與外國人共同生活的社會才好呢?在尋求答案之前,我認為首先應該檢視自己內心裡是否存在有藐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想法存在。

(隈元信一)

◇ 在滿洲國建國5年後,日本和中國之間爆發全面戰爭。此話題請閱讀下月特集。

〈外國人208萬人〉日本因少子化等原因迎來了人口持續減少的時代。而外國人的增加,仿佛在彌補這個空擋。

旅居的外國人登記者,截至2006年底為188個國家的208萬5千人。最近10年間猛增67萬人。占日本總人口比率1.6%。按國籍統計,韓國和朝鮮居首位,為59萬8千人,而中國迅速增長至56萬人,直逼首位。以下依次為巴西、菲律賓。并且,在當今的日本,每二十對夫婦中,就有一對是國際婚姻。丈夫是日本人,妻子是菲律賓人或者是中國人的組合比較多。

◆ 關鍵詞

〈滿洲國〉滿洲事變以後,日本在其占領的土地上於1932年建立的國家,是日本的傀儡國家,這已成為公認的定論。傀儡即“被操縱的木偶”之意,而作為這具木偶放置其位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關東軍的如意算盤是,由於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在其發祥地讓溥儀出任國家元首,也就可以避免來自國際上的譴責。但是,國際聯盟并不承認滿洲國建國。承認滿洲國的,只有日本的同盟國德國、意大利及在太平洋戰爭中納入日本勢力範圍的泰國、緬甸等約20個國家。

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今天日本面積的3.4倍,包含現在的中國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的一部分地區(參照地圖)。

滿洲國建國時人口為3000萬人,1940年時為4200萬人。中國人約占90%,然後依次為朝鮮人、蒙古人,日本人為2%左右。日本的平民雖然由建國時的23萬人增加至戰敗時的155萬人,但在撤離途中有20多萬人命歸黃泉。另外,包括在戰敗前夕應征入伍的開拓團男性在內的軍人等60余萬人被蘇聯扣留在西伯利亞,死亡者超過6萬人。

〈五族協和與王道樂土〉作為建國理念,滿洲國將這兩個口號向國內外廣為宣傳,特別是使日本人如痴如醉,夢想著五族(漢、滿洲、蒙古、朝鮮、日本)和睦共生。最早提出這一口號的是由在滿洲的民間日本人組織的滿洲青年聯盟的人們,該團體的負責人中也有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父親小澤開作。當時的背景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反日情緒日益高漲,因此,建國之際占總人口不足1%的日本人要想生存下去,也只能極力呼吁“協和”了。

另一個“王道樂土”,即相對於以武力稱雄的“霸道”,提倡以德治理的“王道”構築生活樂園的國家之意。這一理念,在日本通過訴諸武力建立的滿洲國進行宣傳伊始就充滿了矛盾。

〈溥儀〉(1906~1967年) 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皇帝)。姓愛新覺羅。兩歲登基,因辛亥革命爆發於1912年退位。在滿洲事變期間受日軍脅迫至東北,1932年滿洲國建國時就任執政,1934年成為皇帝(康德皇帝)。日本投降後被扣押蘇聯。1950年被中國定為戰犯;1959年獲特赦,作為一普通公民度完余生。他在自傳中寫到“關東軍好像一個強力高壓電源,我好像一個精確靈敏的電動機”。看來他也自知滿洲國就是傀儡國家。

〈參考文獻〉

作為執筆的參考文獻,特別從中選擇了10本(作者姓名省略敬稱)。

◇ 《從滿洲事變到日中戰爭》(加藤洋子、岩波新書)

◇ 《滿洲國與國際聯盟》(臼井勝美、吉川弘文館)

◇ 《戰爭時期的東亞國際政治》(服部龍二等、中央大學出版部)

◇ 《中國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鹿錫俊、東京大學出版會)

◇ 《“滿洲國”見聞記》(希尼著、金森誠也譯、講談社學術文庫)

◇ 《怪胎--滿洲國的肖像》(山室信一、中公新書)

◇ 《圖說滿洲帝國》(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河出書房新社、文庫版)

◇ 《我的前半生》上/下(溥儀著、小野忍等譯、築摩文庫)

◇ 《中國農民見證的“滿洲開拓”之真相》(西田勝、孫繼武等、小學館)

◇ 《所謂滿洲究竟是什麼?》(中見立夫等、藤原書店)

【照片說明】

原關東軍司令部,猶如照搬過來的日本城堡。現在由中共吉林省委使用。(隈元攝於中國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