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師孫泰貴(68歲)已經具有38年的奉獻經驗。通過自己週末的奉獻活動他可以感受到生存的魅力。然而他的“奉獻經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8年為止,他主要以養老院或者獨居老人為對象進行了社會福利型社會奉獻,但是1999年開始他擴展了自己社會奉獻的領域,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給老人提供了韓語培訓、青少年性暴力諮詢等教育方面的奉獻。
不過奉獻後的滋味卻是一樣的。孫某表示“給困難的人做奉獻當然好,不過我只是為了給更多的人提供我擅長的工作才更換了奉獻領域。”
○擴大的支援奉獻領域
支援奉獻活動的界限逐漸更換了。
現在說起支援奉獻就想起了社會福利設施,那是因為參與社會福利設施的人比較多。
但是最近,參加社會福利設施奉獻的人們逐漸減少了。一般社會奉獻活動領域中“維持環境及自然保護”、“維持交通秩序”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
相反,參與公共機關“開發地區社會”、“支援行政業務”等方面的奉獻者卻逐漸增加了。
韓國支援奉獻協會,根據領域分析了248個支援奉獻中心的1031萬餘名的奉獻活動,據結果顯示,參與社會福利領域的奉獻者為全體奉獻者的29%,與2005年相比減少了7%。
參加維持環境及自然保護的奉獻者比起2005年的10.2%、21%減少了一半。交通秩序方面也比2005年減少了2.7%。
○從單純幫助轉為回歸社會
專家分析,奉獻者的領域擴大意味著人們對奉獻的認識提高了。
以前認為,支援奉獻活動只是給別人提供幫助的行為,但現在是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還原給社會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的過程。
韓國國立大學的李教授說“從‘幫助困難的人’開始成長的奉獻活動,隨著生活的品質提高逐漸變成了‘提高生活品質’。”
李教授還說“隨著經濟成長和社會的複雜化,個人的生活就變得無法預料,而且人的孤獨感也會增多。”
某所大學社會福利學教授說“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需的奉獻者數也增多了。同時,一般人對公共設施的期待也提高了。因此社會奉獻的領域也擴大了。”
○兩手抓興趣和支援奉獻
最近人們把自己的興趣反映到了奉獻活動中,因此“一石二鳥”的奉獻者也增多了。
還有,奉獻者已經不僅是“貧困層”了。以音樂活動為興趣的小學學生構成的藝術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02年尉山世界盃風險團開幕而組成的藝術團,起初就是為了奉獻者而誕生的。
由140名構成的藝術團不僅在養老院、孤兒院等地方進行免費公演,還在一般公共設施進行公演。
藝術團的團員金某說“不要人為奉獻活動只是幫助貧困的人。其實給一般的人奉獻也是一種有價值的奉獻活動。”
據瞭解,一些有著潛水興趣的奉獻者們還積極參與了上個月發生的忠南流油事件的防治工作。
漢陽大學社會福利學的邱教授分析“重視個人的興趣和個性,實現自我的現代人需求出現在了支援奉獻活動中。”
李世亨 漢湘軍 turtle@donga.com always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