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 類似失業者

Posted January. 24, 2008 08:52   

한국어

一個人一周內的工作不足15個小時被稱為失業者。去年,我國的失業率為3.2%其失業者數量為78萬名,與失業率高達10%的歐洲相比還處於較低水準。但社會中眾多閒置人員的存在使我們無法相信我國的低失業率。據統計廳瞭解去年,國內非經濟活動人口數量共達1495萬4000名,其中有工作能力但不求職的失業者數量就高達207萬7000名,是正式失業者數量的3倍。

▷不找工作也不做家務是類似失業者和普通失業者或家庭主婦的不同之處。雖然這些類似失業者們不願做臨時工,但卻有若發現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就隨時能上崗的能力和熱情。能用一句話總結為尚未有對口的崗位所以一直待業。其中大部分類似失業者是得到有經濟實力的家人和親戚的幫助或用以前的積蓄生活。

▷在日本也有與類似失業者相似的“次級時代”。1971年至1974年期間出生的“次級時代”們雖然具備高學歷和高能力,但被描述為工作熱情淡薄,成功欲望薄弱的一代。韓日兩國社會現象的區別在於我國是因勞動市場中供需關係的不對稱導致了這些失業形態,但日本是因對工作和生活的價值觀本身導致了完全不同的一代人。

▷人們對待類似失業者和普通失業者的態度截然不同。人們一般都對類似失業者們投向“囊腫還有殘銀兩”的目光。大量產生類似失業者的根本原因是適合高學歷人群的就業崗位的不足。類似失業者的產生是個人和社會的浪費。從個人方面分析,是埋沒了個人的能力和才智,喪失了積累工作經驗的機會,從社會方面分析,則是歪曲了人力的有效分配。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提供企業發展的好環境,創造眾多的就業崗位,第二個方面類似失業者們應降低眼光,為適應變化的社會和企業文化而努力。

鄭星姬 論述員 shch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