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可以搜索,卻無從驗證

Posted June. 12, 2008 06:22   

한국어

本月初,門戶網站DAUM的輿論廣場 — “Agora”上刊登著一篇標題為“殺人員警”的文章。

文章內容為:“本月1日淩晨,一位20歲左右的女性在參加反對美國進口牛肉燭光示威活動時,被一名戰警勒住頸部,此女性,看樣子已經不行了。”

這篇文章與相關照片通過網路迅速傳播,而像“暴力員警”“殺人員警”等責難也接踵而至。但在第二天,經警方調查,昏倒的則是一名員警,而原因是呼吸不暢。寫出此文的崔某,因“捏造事實”被拘留。崔某稱:“雖說不太確定,但看起來確實如此,所以就將文章貼了出來。”

現今,網路通常被稱為“資訊之海”。但這片“海”中卻不存在可以去粗取精的任何手段,因此社會損失也在日益增加。網路最初最純的社會動機是集聚個人的力量,並使其強大。但這種動機卻在受到威脅。

○無從檢驗的“資訊之海”

上個月初,在主要門戶站的搜索欄裏輸入“瘋牛病”三字,就會跳出孕婦網站,翻譯網站等與關鍵字毫不相干的內容,招致線民的強烈憤慨。

將人們最關心的內容擺在臺面,緊隨其後的則是贊助商網站的鏈結,這就是在欺騙線民,是種極其不道德的行為。

一位在職醫生指出:“例如像具有極高口碑的搜索服務門戶‘Naver 知識 iN’,像醫學知識等專業領域知識中竟存在不少缺乏信任度的錯誤資訊。就算有人矯正這些錯誤,也只能被迫埋在‘資訊海洋’之中,得不到利用。”

情報通訊政策研究院(KISDI)於2006年,在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如果某個人身體狀況欠佳,其心理也會一起‘生病’,如果在這種狀態下接觸與自己相符的資訊,往往就會輕易相信這些資訊。”

此報告還指出,有16.7%的線民表示因網上檢索到的錯誤資訊曾受到負面影響。就是說每6名線民中就有1人是虛假資訊的受害者。

員警廳網路搜查隊指出:“因網路上的虛假資訊會通過論壇與博客瞬間傳播,想找到將資訊傳播出去的‘肇事者’非常困難。雖然虛假資訊對社會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卻無人承擔責任。”

但是制定資訊的曝光度,對輿論造成直接影響的各種網站卻忙於回避責任,他們指出:“我們只負責發佈資訊,其內容不屬於我們的管轄範圍。”

○將“集體知性”變成“集體野性”的虛假資訊

如果不正確,沒被過濾過的資訊過剩,就會導致“多數人相信或想要相信的資訊 = 正確資訊”等不切合實際,不符合邏輯的現狀。

在各種網站的討論板塊,或論壇的各種爭議帖中,如果有人提出的意見與大部分人所持的不同,就會遭人指責,就會得到“這些人是否收了別人錢財,替其說話”等惡意攻擊性留言。

因此,所謂“進步言論學家”提出如此的自省論“網路對惡意攻擊性留言採取寬鬆,放任的態度,但對這種言論所剝奪的權利卻給予漠視。”

網路有關人員提出:“網路雖說是個開放的空間,但如果個別人群持有不同意見,就會被認為是異類,就會遭到惡意攻擊。所以大多數人群選擇沉默,或被迫沉默。因大多數人群的意見不被吸收,就會導致資訊錯誤與輿論一邊倒現象。”

慶喜大學人類社會再建研究員教授宋慶才提出:“門戶網站有必要轉換經營方式,讓討論板塊找到初衷。將正反意見討論板塊分開經營,並且設置一個可以集合,整理各方面輿論的仲裁者,便可增加正反雙方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