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統計結果顯示,韓國每位元勞動者的一小時勞動生產額為20.4美元,經合組織(OECD)29個國家中排名第26位,而且還是美國(排名第二代位)勞動生產率的41%。該指標是國內總生產(GDP)除以全體勞動者工作時間的值,與勞動者工作熟練程度、生產效率、技術及資本水準成正比。這意味著效率高的國家才能成為先進國家。
若想提高勞動生產性,首先應該減少工作時間。全體勞動者的年工作時間達2360小時,比先進7國(G7) 的平均工作時間多700多小時。 與G7國家每人達成2萬美元國民收入的工作時間相比,也超出了558小時。我國製造業的工資補貼(50%)大大超出先進國的標準,對額外工作時間和正規工作者的過分保護政策,造成了勞動市場的強直狀態。因此大部分企業不提倡招聘,而是加重現任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過去經濟成長需要這些長時間的工作,不過要求創意的如今長時間的工作只能造成低效率生產,從而降低企業競爭力。
首先,勞動組合需要放棄眼前的利益、固有的工作意識,權利協助減少勞動時間的政策,這樣一來勞動生產性和企業競爭力才有可能提高。最近訪問韓國的日本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理事長指出:“生產率長期向上的關鍵是緊密的勞社關係”。這意味著,韓國對立的勞社關係和“先罷工、後交涉”的觀念就是阻礙韓國進入先進國行列的要素。
日本也因為服務行業的低生產率,整個產業的勞動生產性11年連續名列G7中的最後一名。為了擺脫最後一名,去年5月日本開始實施了提高生產率的政策。集中培養財務、會計等人才;通過緩解規定和民營化促使高生產率;整備人才培養系統等。落後於日本的我們還要一直坐以待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