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韓國的就業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5萬3000名,從3月開始到目前,每個月創出的工作崗位數都達不到20萬。今年創出的工作崗位月平均數為18萬6000,這根本達不到李明博政府初期的目標值-35萬,甚至達不到改正後的目標值-25萬。去年,服務行業每個月平均創出37萬3000個工作崗位,但是在今年7月,卻只能創出24萬4000個,導致錄用市場冷淡。
在這種時期,年輕人們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1月∼5月期間,工作經歷超過1年以上的人們的工作崗位比去年增加了54萬個,但是新人的工作崗位卻減少了23萬個,因此大多數青年們不得不以失業者的身份邁出進入社會的第一步。7月,有大學畢業以上學歷的非經濟活動人口達到257萬多名,比去年增加了20多萬名,這些人因不參與求職活動,不在失業者統計範圍內,但是他們也算是不可否認的無職業者。20歲~30歲之間,有固定崗位的人數占60.1%,比去年減少了1.2%。
如果創造不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最受罪的就是臨時工、個體工商戶職工、高齡職工等。臨時的工作崗位從去年7月開始逐漸減少,直到今年上半年(1月~6月)整整減少了10萬多個。從2006年開始減少的個體工商戶就業者,在今年上半年減少了7萬多名。65歲以上的高齡就業者們在去年上半年增加了10萬多名,但在今年的上半年卻只增加了1萬多名。
韓國在7月的失業率雖說3.1%,但這裏根本不包括拋棄求職的人數。如果向最近這樣一直下去,對社會不滿的人會更多,而且經濟活力也必定會下降。俗話說,“工作崗位就是最好的福利”,但是我們社會的“工作崗位福利”真是到了就算想低也低不下去的底層水準。
政府的態度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政府必須恢復工作崗位的創出效果,並且要拿出能平衡求職人和錄用企業之間需求量的劃時代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