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不完全銷售”基金

Posted November. 13, 2008 09:28   

한국어

A某四年前按照交易銀行店長的建議,購買了M公司的積累型股票基金。每年注入了50萬韓元,而且有分紅時還注入了更多資金。前年10月到三年的原金2500萬韓元增值到了4300多萬韓元。當時的COSPI指數(2200點)是現在的2倍左右。雖然基金到期,但因為期待更多的利益A某沒有取出該資金,而且又購買(期限為5年的)股票基金。

▷4300萬韓元的原金現在跌到一半,而且(期限為5年的)股票基金更沒指望。去年10月開始COSPI指數一直下滑,因此A某的養老夢也泡湯了。我們周圍有很多購買基金後損失數億韓元的人。甚至用銀行貸款購買基金的人還得承受銀行的高利息壓力。大部分基金都虧損後,還出現了不少“原金保障”相關的法律糾紛。

▷例如金融監督院判定友利銀行賠償一位家庭主婦50%損失額的“ Power Income Fund”,從基金名稱中難以判斷投資危險程度。如果要說服定期存款的客戶購買該基金,就應該充分說明“該基金與定期不同,有虧損的危險”。因此金融監督院認為,客戶把基金誤認為是原金保障型基金的主要責任在於銀行。賠償損失只針對“不完全銷售”的特殊情況。不過銀行不願意接受金融監督院的決定而起訴時,誰能勝訴還真不能確定。

▷首次購買基金的客戶會混淆複雜的“派生產品”基金。因為債券型、股票型等單純基金比較稀少,相對而言MMF型、分離課稅型、穩定型、穩定成長型、成長型、資產分配型、派生產品型、matching基金、chameleon基金...不僅銀行需要正確說明,客戶也要充分理解約款後再簽訂契約。股市情況良好時,基金的收益會比定期或債券投資要高,不過COSPI指數下滑時不會有保障原金的基金。

評論員 陸正洙 sooy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