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聚集了韓國人口的一半及大部分人才和資金。盧武鉉政權將地方均衡發展理論當成是自己的專利。他們為了讓首都轉移到大田,制定了首都轉移特別法,但是被判違憲,之後又制定了政符和城市特別法。扶持地方固然是好事,但是因為不顧現實,盲目地推進政策,各地方都已經出現了副作用。
▷大學專門大學院(法律學院)的各地區選拔和定員分配,也是地區均衡理論的產物。其不顧現存司法考試合格者數和法學教育條件、教授團隊,只偏向了地區安排。因為給地方大學分配了全體定員2000名的43%(860名),導致了對首爾不公平的抗議。該方案的原理是讓地方大學畢業生多考入地方法律學院,這些人畢業後在本地從事律師事務,這樣就可以帶動地區發展。
▷但是在第一次法律學院合格者分析中就出現了擔心已久的問題。因為首都圈法律學院的定員不足,成績優秀的首都圈大學畢業者們大部分考取了地方法學院。地方法律學院合格者中(除慶北大學外)的60%是首都圈大學畢業生,其中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等所謂“SKY大學”畢業生占了41%。 首都圈大學畢業後成為律師的人,大部分都很有可能回到首都圈。適用於法律學院的均衡理論將被判定為虛構的政治理論。出現司法考試高合格率的大學,或在法律學院選拔中落選的部分大學,已經在主張修改定員及補充選拔法律學院。
▷這時有必要參考5年前引進法律學院制度的日本。日本也曾採用均衡理論,將5800名的超額名額分配給了74個大學。結果律師考試的平均合格率是33%,部分學校甚至只有3%。因此沒能達成定員標準的46個大學自行減少了定員。也有必要考慮如果想開設多種學科,就應該增加具備實力的大學定員的理論。因為各大學的定員太少,用每年2000萬元以上的報名費也無法運營法律學院的話,這也將成為一個頭痛的問題。
評論員 陸貞洙 sooy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