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擁擠的禮堂就如同栽培豆芽的空間,整個禮堂坐滿了學生。這裡容不得老師走動,到處都擠滿了學生。孩子們擠得伸不開腿,但還是仰起頭,盯著黑板,像燕子般一張一合著嘴巴。而老師會站在講臺,翻開‘農民讀本’,高聲念起‘睡夢中的人群請早日清醒/失明的人請早日睜開眼睛/只有努力工作/才可以開闢美好生活’”。上一段文字出自沈勳的《常青樹》,描述了1930年代農村啟蒙運動時期的學校景象。小說主人公蔡穎欣借用教堂開辦了農村學校,這段文字描繪了渴望學習的孩子們找到教堂學習的場景。
▷教室裡學生炯炯的眼神曾經是光復以後韓國教育熱的象徵。6.25戰爭以後,韓國出現了嬰兒熱潮。當時出生的一代於1960年代升入小學時,部分班級人數甚至超過100人,“豆芽教室”的說法也來源於此。雖然空間狹窄,但是學生念書的熱情非常高漲。農村地區的學生從家裡走到學校往往會超過一個小時,但是每當畢業時,無法繼續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都會不舍地流淚。
▷日本文部科學省名下的研究機構對韓國、日本、美國及中國等四個國家高中生的上課態度進行調查並在近日公佈了結果。對於“授課時經常做的行為和偶爾做的行為是什麼?”的提問,韓國有32.3%的學生回答是“打瞌睡”。對於“是否會整理好授課內容”的提問,做出肯定回答的應答者占68.1%,處於四個國家中的最低水準。從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上課時的集中力在下降。造成學生如此安逸的心態的難道是經濟富足的生活嗎?
▷學生之所以上課打瞌睡,與私立機構的教育競爭力高於國立教育機構且教師相安無事的態度有關。此外,毫無區別地對存在成績水準差異的學生進行教育也是一大原因。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授課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昨日,教育科學技術部提出了在普通高校也實施差別化教育的方案,這也許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案。雖然有人在指責韓國過分的教育熱,但如果這種熱度消失,韓國的未來將會變得暗淡。
評論員 洪贊植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