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不論是地方自治還是中央政治都要開展民生政治

[社論]不論是地方自治還是中央政治都要開展民生政治

Posted June. 03, 2010 08:14   

한국어

昨天,6•2地方選舉結果揭曉,出乎預料地在首都圈以及全國各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當天下午10點半,在16個廣域自治團體長中,首爾、仁川、江源、忠南、忠北、慶南、濟州等地的候選人競爭尤其激烈,直到最後仍難以預測結果。

剛開始,由於對李明博總統的國政支持率超過50%,而且再加上大型安保焦點的問題,大國家黨占了上風,但過了一段時間,國民開始產生了牽制執政黨的心理。年輕人的積極參與也影響了投票結果。最終投票率在歷代地方選舉投票率之中,除了1995年第一屆地方選舉時的68.4%以外最高。

在部分地區,大國家黨因為不正當的推薦導致了分類支持率的後果。在忠南、慶南、江源等地,中央政治理論和特定勢力的介入、關係到地區議員利害關係的推薦失敗成了敗北的決定性因素。

由於親李(親李明博)、親朴(親朴槿惠)派的分歧,朴槿惠前代表沒有出面參與黨的遊說工作,而且一些候選人的失誤和防範措施導致負面作用。在野黨實現候選人單一化,力度攜手應對“MB政權”時,大國家黨卻處於“安康狀態”。以這種態度如何克服執政後半期的分裂和“跛腳鴨”現象,這一點也值得懷疑。

相反,大部分親盧(親盧武鉉)候選人比較善戰。首爾(韓明淑)、忠南(安熙正)、江源(李光宰)、京畿(柳時敏)、慶南(金鬥官)等五個市都知事候選人以及基礎團體長候選人,共在30餘處占了上風。專家分析道,與其說國民選擇了理念,還不如說是支持世代交替。民主黨作為第一在野黨沒有確立自己的目標和整體性,而是將候選人之位讓給親盧人士,通過對盧總統執政時期的回憶提高競爭力,從而體現了民主黨的局限性。民主黨不該沉浸在小小的勝利之中,而是抱著未來指向性目標,通過與執政黨開展政策對案競爭,具備第一在野黨應該擁有的面貌。

執政黨和在野黨應該收回在競爭中的不道德發言,應該開展民生政治。那才是統合國民、促進國家發展的方法。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若不能坦然接受競選結果,將會在下一屆競選中得到嚴格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