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名牌私立大學經營學系的樸某(31歲)目前沒有找到工作。畢業時以國有企業實習員工入社,工作了三個月後跳槽到跨國資訊通訊企業,在那裡工作了一年,接著在海外諮詢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退社。
以競爭力高的條件尋求好職位的“就業螞蚱族”樸某說:“別人都說國有企業或海外企業薪資待遇好,不過進去後發現其實能拿到的錢並不多,所以越來越不想上班。而且很難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公司。”
畢業於地方國立大學經濟學系的張某(27歲)找工作已經找了四年。他說:“因為在首爾上大學的人數不勝數,所以一般的工作根本沒法申請職位”,“我不想去中小企業…所以只好繼續學習。”
由於這些尋找令自己滿意的職場而成為“無業遊民”的人,青年就業難進一步加劇。專家指出,這是“好工作崗位減少,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的供求不均衡的結構問題。
全國經濟人聯合會12日發表的“提高青年雇傭率的方案”指出,公務員、有300名以上員工的企業、金融企業中,年輕人嗜好的所謂“好工作崗位”從1995年的412萬7000個減少至372萬4000個(2008年),足足減少40萬個。尤其,擁有300名以上員工的大企業職位從251萬1000個減少至208萬9000個。
可同一時期的大學畢業生反而從33萬名增加至56萬名。大學入學率也從1995年的51.4%增加至83.8%(2008年)。需要好職位的青年人與日俱增的同時,需要這些人的工作崗位卻逐漸減少。
由於大學畢業生的要求高,導致了失業率的上升,可中小企業卻面臨人員欠缺的問題。今年,韓國雇傭情報院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層的希望年薪為2727萬韓元,但中小企業能提供的年薪卻只有2010萬韓元。由於這種差距,中小企業缺少約25萬名員工。
大學的教育內容與產業現場脫離也是就業難的原因之一。例如,LED企業每年需要5000名左右的專業人員,可大學卻只提供800名左右。
金熹均 foryou@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