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 被動搖的印度種姓制度

Posted December. 23, 2011 07:19   

한국어

關於印度的特殊身份制度-“種姓”(caste,或譯為卡斯特)制度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佔優勢的是隨著西元前13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征服原住民達羅毗荼人和維達人而出現的說法。 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地分成了有婆羅門祭司和刹帝利貴族組成的統治階層和由吠舍(農民,商人)和首陀羅(奴役,手工業者)組成的被統治階層。除此以外,被稱為達利特的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佔據了金字塔式的身份結構的最底層。

根據傳統的“種姓”觀,身份高的人認為只要接觸低階層的人就變為不潔,並且屬於不同階級的男女也被禁止結婚。種姓制度雖然在提高印度社會的穩定性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起了阻礙愛國心和停滯社會的負面影響。隨著1947年印度獨立,在法律上廢除了差別性的身份制度,但已成為社會慣例並滲透在人的意識裏的差別觀念很難被消除。

在法國巴黎發行的英文版“國際先驅論壇報”曾報導,統治印度長達3000多年的“種姓”制度,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在逐漸地被拋棄。印度在獨立之後選擇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並且以1991年的自由市場經濟的轉換為轉捩點,給經濟帶來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還有,包括賤民在內的低階層人群中湧現了不少企業家和成功人士,因此這種特殊的身份制度開始被動搖。雖然種姓制度的遺產和偏見並沒有完全消失,但可以看成是有意義的變遷。

的確,經濟變化是決定社會意識的重要因素。朝鮮王朝時期,號稱我們社會制度的“班常”制度也是經過日本統治時期和建國60多年的發展過程之後被推翻的。戰爭,土地改革及經濟增長是相互關聯的。被稱為“大象”的印度,與巨龍中國逐步地成為21世紀世界的主角,備受矚目。如果印度消除種姓制度,變為以能力為主的社會,會給經濟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評論員 權純活 shkwo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