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禮門前的店鋪在淩晨就開始迎接客人,七牌市場裏人們的交談聲從城外就能聽見。看見丫頭們這麽晚才拿著籃子趕到集市,她們還會買到新鮮的魚肉嗎?”(茶山 丁若鏞《春日東川雜詩》)
南大門市場位於首爾市的鐘鼓附近,是韓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市場。這裏聚集了近1700余種商品的約1萬個店鋪,每天平均會接待近40萬名客人。南大門市場裏應有盡有,品種齊全。首爾歷史博物館最近發行了名為《首爾生活文化資料調查—南大門市場》的期刊,向人們介紹了南大門市場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
南大門(崇禮門)周邊 從朝鮮建國開始就受到了附近的鐘路市廛行廊的影響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市。而形成了正規的市場則是在經歷了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之後。據朝鮮後期人文地理叢書《東國余地備註》記載,漢陽共有集市貿易4處,分別為今日的鐘閣附近的鐘樓街上,鐘路4街附近的梨峴,西小門外的昭義門外市場,和南大門的七牌市場。
七牌這個名稱原本是稱呼王的護衛軍,所屬禦營廳的將士們的。因為他們的哨所就在南大門市場的附近,因此南大門市場就以七牌相稱。當時他們在南大門市場大批購入了食鹽,瓷器, 稻草,荊條,竹子制品和魚醬。
經歷過混戰歷史的南大門市場於1897年,以都市近代化產業之壹的名義被正式設立。並在宣惠廳倉庫的地基基礎上建立了倉內市場。倉內市場就位於現在南大門市場的A座與B座之間。博物館學藝研究員尹南律稱:“具有近代性質的常立市場與每天淩晨開業的早市不同,它是最早產生的。”開放港口之後,海外的商人就大量湧進韓國。1907年的商人中大約有50%是朝鮮人,30%是日本人,20%是中國人。當時,相比規模近兩倍大的東大門市場,南大門市場的交易額甚至達到了東大門市場的2.6倍。
曾經無比繁榮的南大門市場也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強占時期。朝鮮總督府於1914年頒布了《市場法規》,以舊式市場為由,試圖解散南大門市場。或許是命運開的玩笑,南大門市場之所以能在今天依舊繁盛,還要多虧親日派人士。賣國奴宋炳準(1858~1925)爭取到了朝鮮農業公司的經營權,並攔截下了解散南大門市場的命令,取而代之的是收取了大量的地盤租金。從這以後,南大門市場在日本官僚和企業家的管理下,有了營業的權利。
韓國光復之後,南大門市場又經歷了第二個低谷。經歷了6.25戰爭,並且在1954年的大火災中南大門市場的近1000余商鋪被燒毀,明洞流派黑社會組織還不停的壓榨著商人們。於1922年出生的嚴復在大火災中就私吞了全國的捐款。1957年,首爾市將經營權轉讓給南大門市場商人聯合會,從此商人們受壓迫的日子終於落下帷幕。
在此之後,南大門市場不斷發展,還壹度被叫做“美國佬市場”和“鬼怪市場”。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南大門市場就像鬼怪的法器,無論妳需要什麽都能變出來,另外為了躲避打私辦的檢查,會在壹轉眼功夫就消失不見。1967年,東亞日報的《胡言亂語》版塊刊登了壹位外國輿論家,將南大門市場翻譯成了“惡魔的洞穴”。而南大門市場收納了許多越過三八線來到韓國的流浪漢,於是又被稱為“父母市場”
1968年,南大門市場再次遭受火災的侵害,但卻迅速恢復原貌,最終以現在的面貌展示在眾人面前。1980年代,形成了有著廚房用品絲綢麻布的工藝品胡同,專賣店也將販賣重心轉移到了市場中。學藝教授尹某稱:“從1990年起,受到外換危機和東大門市場的威脅,南大門市場也度過了壹定的艱難時期,但是南大門市場以其傳統的風格和影響力,成為了韓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