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金日成發動6‧25南侵戰爭之時,確信能夠實現韓半島的赤化統一。他相信不僅在軍事上佔有優勢,而且越過三八線之後,南韓的農民也會揭竿而起,站在自己這邊。然而,當戰爭一開始,大多數的韓國人並沒有理會金日成。從1945年光復後南韓左翼勢力坐大的當時情況來看,不能不說是意料之外。
開國總統李承晚在1950年3月和4月接連公佈了《農地改革法施行令》和實施規則,結束了土地改革。曾經是佃農的167萬戶農民成為了自耕農,在戰爭開始前不到2個月結束的土改,給當時占韓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植入了主人意識,成為他們樹立和大韓民國體制一體感的決定性的契機。
有人說,比起李承晚的“有償沒收,有償分配”來,金日成的“無償沒收,無償分配”土改更成功、更先進,但是,這違背了歷史的真實。南韓的土改雖然限制了地主們的部分私有財產權,但基本上尊重了“自由和市場的原理”。南韓的農民對新獲得的土地行使了財產權,土改防止了韓半島的赤化,成為以後樸正熙政府時期工業化的基礎。相反,北韓在土改後推行了最高可達40%的實物稅(交公糧),不久後又將農民的土地全部奪走歸於國家,農民只不過從“地主的佃戶”變成了“國家的佃戶”。
下個月將迎來“李承晚土改”完成65周年,今年又是他誕辰140周年和去世50周年。李承晚雖然有過錯,但從當今南美、菲律賓、印度等地因少數特權地主階層壟斷土地而產生嚴重社會矛盾的現實來看,不能不對土改的歷史意義給予高度評價。在解放後混沌的時期,雩南李承晚和海公申翼熙、仁村金性洙等領導人一起同共產主義戰鬥,建立了自由陣營大韓民國,在反侵略戰爭中捍衛了國家,他們的“建國和護國”的功勳,也同樣應該給予高度評價。
評論員 權順活 shkwo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