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省青島有很多紅頂的歐式建築。這是過去傷痛的歷史—德國租界的痕跡。青島啤酒之所以有名也是因為這一原因。青島市的地標建築中,有一個是五四廣場的“五月風”。這是一個高30米、直徑27米的造型,藝術地塑造了風中的火炬形象。這是為了紀念青島這一中國反帝鬥爭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的起源地而建立的,它也經常出現在韓國遊客的紀念照中。
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聚集了大約3000名學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分配德國戰前擁有的利益時,中國因為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未能恢復青島等山東半島的主權,學生們對此舉行了抗議示威。激憤的學生們要求“還我青島”,走上街頭,商人、工人等積極加入。兩個月期間,示威活動蔓延至22個省約200個城市,成為社會主義思潮擴散的契機。
“朝鮮尋求獨立,喊出了‘不獨立毋寧死’的口號。”當時北京學生的宣言書裡這樣描寫兩個月前韓國的3‧1運動。後來主導創立中國共產黨的陳獨秀等出版的《每週評論》裡刊登了3‧1運動的報道,並稱朝鮮的獨立運動是震動中國人民的最大事件。有一些韓國人,為了躲避日帝對3‧1運動的鎮壓,還渡海來到中國,加入了“五四運動”。
“那一天和往日不同,天氣晴好,無風,有名的北京塵埃也未曾揚起。”這是歷史書上記錄的“五四運動”當天的天氣。這是暴風雨之前的寂靜。一個世紀過去的今天,東北亞的風向標再次因日本而搖動。雖然韓中日的國力和力學關係發生了變化,但三國的和平共存要再過多久才有可能實現?五月的風中回顧“今日的歷史”,不免心情沉重。
韓基興 評論委員 eligius@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