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飲食文化評論家尹德老:“在外就餐的目的是家庭康復”

飲食文化評論家尹德老:“在外就餐的目的是家庭康復”

Posted May. 16, 2015 07:21   

한국어

5月裡,家人們聚會時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在外就餐。先是兒童節,然後父親節,接下來還有夫婦節,前往餐廳飯館品嘗美味融洽關係,是維持家庭和平的好辦法。一家人聚在一起就餐,其樂融融,親密感也更加敦厚,積累的壓力也會隨之而去,好不容易的一次在外就餐,往往會成為一次家庭的“康復”。餐館本來就是這樣的地方。

一般認為,餐館應該是吃飯的地方,但是詞源卻與此毫無關係。它源於“restore”(恢復)一詞,詞源出自法語裡“出售恢復元氣的食物的地方”。單從詞源來看,餐館並不是品嘗美味佳餚的地方,而是向病人出售飯菜的地方。

餐館有著這樣無厘頭的詞源,是有其道理的。最早的餐館於1765年開業。一個叫布朗熱的人在現在巴黎盧布爾博物館附近開了一家飯館,出售讓病人吃了以後就會恢復的飯菜,所以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在在外就餐文化並不發達的古代,買飯吃的主要是旅行者,他們一般在旅館或者食品店購買食物。最早開飯館的人,為了顯示飯館和食品店的不同,所以專門進行了出售治病食品的宣傳。

這些餐館最初賣的是濃肉湯裡放入麵包屑的湯類。因為長途跋涉後身體疲憊或者身體不適的人不能正常吃飯,吃了濃湯之後便可以打起精神。這就是餐館的詞源是“恢復體力的地方”的原因。

餐館發展成為在外就餐的場所,其契機是法國大革命。大革命過後,部分沒落的貴族逃往國外,他們的專屬廚師就成了失業者,開始經營以大眾為物件的餐館,並開始提供品種多樣的飯菜,餐館隨之成為人們一邊品嘗美味佳餚一邊開心交談的社交場所。

可以說,餐館成了享受人生、治癒心靈、恢復關係的場所,餐館的詞源“恢復”中所含的意義真正得到了體現。在家庭之月裡,與家人密切關係,並滿足口腹之欲,使精神愉悅,這成為前往餐館就餐的理由。

一起吃飯無疑會拉近彼此關係。雖然有點無厘頭,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中“故鄉”的“鄉”字裡,也可以找到理由。在古代甲骨文裡,“鄉”字描寫的是裝有飯菜的器皿放在中間,兩人相向而坐一起吃飯的樣子。

古代鄉親們感覺特別親近的原因,就是因為一起分享飲食。每天一起吃飯,就成了一個鍋裡吃飯的家人。不論東西古今,對於融洽關係來說,一起吃飯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家庭之月,就是全家人必須相聚一起就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