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造船業三巨頭曾經是世界造船市場的三強,如今卻把第三把交椅拱手讓給了日本企業。據分析機構(英國克拉克森)20日發表的2月底訂單余量,現代重工業集團和大宇造船海洋集團分別佔據第一和第二位,但原居第三的三星重工業集團卻輸給了日本的今治造船集團。截至2015年1月,日本已經在月度新接訂單量上連續6年8個月佔據世界第一。在韓國造船企業沉沒之際,日本卻成功地實現了東山再起。
昔日世界市場佔有率連10%都不到的日本,能夠實現復活當然得了弱勢日元的幫助,但堅持不懈進行扎實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開發,才是更加重要的原因。2014年IHI聯合海洋公司和環球造船的合併,產生了稱霸世界的第四大聯合海洋公司(JMC),而今治造船和三菱重工單則把LNG造船部門單列出來,組建了專門的LNG造船廠。時隔18年之後重新擴建船塢的日本國內最大造船企業今治造船,把構建可以應對任何普通商船的“船舶百貨店”為目標,在與船舶用螺旋槳方面排名第一的中小企業攜手,領先進行技術開發。反映海洋污染排放越來越趨於嚴格的趨勢,在親環境船舶的開發方面也迅速啟動。日本政府也作出積極回應,給予重新整合的公司相當於船舶價格80%的金額適用1%的利率,予以優惠支援。
曾經因趕超日本而歡呼的韓國造船業,已經陷入了泥淖。去年大宇造船海洋公司國內企業史上出現了首次超過5萬億韓元的營業虧損。同期純損失(51424億韓元),也是繼外匯危機時期起亞汽車之後的第二高。雖然投入了國民血稅4萬億韓元,但沒有任何人為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虧損負責。因為國會大選之風,連結構調整也陷入了無限制的推遲。
國內造船業界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訂單,估計也將是零。僅僅5、6年前,國內三巨頭還掌握了世界市場的70%,現如今已經掉到了30%的水準(目前中國占40%,日本占30%)。在這次調查中,進入前十名的中國企業多達3家,中國企業進入前三的日子也為期不遠了。造船產業和汽車和半導體一道,是韓國的主力產業。不但出口比重高,創造的雇傭也是每10億韓元10人,遠遠高於汽車(8.8人)和半導體(3.8人)。韓國造船業想要度過“最艱難的冬天”,迎來春天,就必須向在“日元高時代”也成功改善了體質的日本企業學習。
許文明 評論委員 angelhuh@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