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用文字學習戰爭的書生

Posted July. 17, 2018 08:17   

Updated July. 17, 2018 08:17

한국어

1419年7月11日,200多艘戰船和17285名士兵從巨濟島啟航。目的地是倭寇的巢穴對馬島。並不是所有的倭寇都住在對馬島。分散在各個島嶼和海岸地區的倭寇如果想渡海前來朝鮮,就會聚集在對馬島。這是最合適的中間集結地。對馬島的島主還向倭寇收取過路費並進行交易。對倭寇也很優待。我國從高麗末期起就因倭寇問題飽受痛苦。朝鮮王朝雖然培育水軍進行強有力的反擊並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但倭寇的氣勢並未消減。

太上王太宗表示,“難道想壹直只會挨打嗎?”指示對對馬島實行攻擊。朝鮮的艦隊剛壹出現,對馬島上的居民大驚失色。他們拋棄家園和村莊逃到了山裏。朝鮮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港口,燒毀了村莊和船舶。從現代的標準來看,可以說是不區分敵人和平民的焦土化作戰。但在當時,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戰術。

雖然作戰取得了成功,但有人提出了意見。“我們正在掃蕩空村子。敵人躲藏在深山中,如果不攻擊他們,會不會被人指責為回避戰鬥啊?”結果攻擊以大失敗告終。雖然不是慘敗,但在狹窄的山谷中,朝鮮軍隊遭到了奇襲,敗下陣來。筆者去當地看過,是以這種方式無法取勝的地形。即便如此,這難道這僅僅是現場指揮官的責任嗎?

閱讀《朝鮮王朝實錄》,就能看到只用文字來學習戰爭的書生們的指責。其結果導致,立功的武將不能得到應有的評價,在現場無法隨心所欲地指揮戰鬥。根據自己想法指揮的人會遭受屈辱。征伐對馬島的武臣李宗武也在回國後,因小事被人抓住把柄而遭到流放。在民主社會,輿論固然重要,但輿論也有自己的領域和作用。感性的輿論戰勝專家,非專家以專家自居,這種社會走不了正道。在對馬島陣亡的士兵是該怨恨自己的指揮官,還是該更加怨恨造成那種指揮官的世道呢? 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