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席卷日本全境的暴雨造成了200多人死亡。1萬多名災民流離失所,受災地區遭受著隨暴風雨而來的高溫天氣。此次暴雨災害發生在防災準備比韓國更加完善的日本,因此更加令人震驚。
大部分國家通過天氣預報預測自然災害,並為減輕天氣帶來的危害竭盡全力。這是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最佳方法。但是,往往會發生人類力量無法克服天氣的情況。就像日本這次暴雨壹樣,人類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只能屈服。為應對這種情況,能動地應對災害危險,另外壹種方法就是“天氣保險”。天氣保險是天氣災害致損後可以得到賠償的金融商品,是我們最後的災難應對方法。天氣保險基本上只是天氣這壹條件不同,從預防因天氣發生的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與以往的保險沒有區別。
在韓國,某保險公司1999年推出了賠償企業因天氣遭受經濟損失的財政損失保險,首次推出了“天氣損害保險”。2014年政府放寬了天氣保險相關規定,又有“指數型天氣保險”面世。代表性的天氣保險衍生產品指數型,是指對因天氣變化帶來損失進行賠償的商品。例如,服裝企業以預測冬季寒流加入保險並生產大量羽絨服,結果因異常高溫而銷售低迷,就能得到事先約定金額的賠償。此外,還有△農民在栽培特定農作物後,即便相關農作物因天氣原因收成不好,也能得到相關損失賠償的農作物災害保險△為防範因天氣緣故導致原計劃的活動被取消的活動取消保險△因臺風和暴雨等大風大雨災害導致房屋或塑料大棚遭受損失給予賠償的風雨災害保險等。
如果將目光投向世界,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中,約有30%得到賠償。不過,韓國因氣象災害而遭受的損失額中,因天氣保險得到賠償的金額僅為6%,可見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如果總之單純的比例進行比較,韓國國內得到天氣保險賠償的比率僅為世界的五分之壹。天氣保險的賠償比率相差甚遠,雖然有對天氣保險的看法存在差異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韓國大部分的天氣保險都是國家補助下的政策性保險。值得慶幸的是,從去年開始,在保險開發院的主導下,推進了多種天氣保險開發工作。
在發達國家,積極利用天氣預報盡量把損失減到最小,同時通過多種金融技法的保險獲得天氣致損的賠償。也就是說,努力使因天氣遭受的損失成為常數,而不再是變數。如果我們也對天氣保險給予更多的關心加以利用,就可以應對天氣帶來的“百萬之壹”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