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在朝鮮末期我們國家的詩文化也十分繁盛

Posted August. 25, 2018 08:03   

Updated August. 25, 2018 08:03

한국어

19世紀朝鮮末期是詩文學史上是一段比較薄弱的時期。這是因爲在列強的侵略下,傳統和近代出現了衝突,而且屬于傳統的東西被破壞了。包含高宗時代文壇和文人的活動的景象的史料也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有所不足。正因爲如此,《榕燈詩話》的價值才顯得尤爲重大。

 曾是著名詩人兼官吏的茂亭鄭萬朝(1858 ~ 1936年)受到“乙未事變”的牽連被流放至全南珍島,在1906年前後他在島上完成了該批評集。跟它的名稱一樣,是在榕樹窗邊的煤油燈下寫的詩話。成均館大學教授安大會、成均館大學的大同文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金寶成于去年10月找到了,1938年刊登在朝鮮總督府的機關報《每日新報》文化版上的《榕燈詩話》,並將其翻譯成了現代語言。

 鄭萬朝拒絕了 “朝鮮的詩文學在18世紀以後開始衰退,在末期其命脈斷掉了”的現有立場。在19世紀初活躍的漢詩四家(李德懋、樸齊家、柳得恭、李書九)等,通過與以前不同的詩風,實現了詩文學的繼承和發展。

 安教授評價說:“《榕燈詩話》是從整體上展望高宗時代詩壇的幾乎唯一的史料。”該詩話當中記錄了姜玮、黃玹等當代主要作家和不知名的作家們的詩。另外還講述了興宣大院君、金弘集、俞吉浚等人的詩和相關趣聞。

 《榕燈詩話》還豐富地展現出了以首爾南山的北部地區—會賢訪爲中心創作詩的詩社“南社”的活動。提及的人物的活動不是通過讀書間接獲得的,而是以鄭萬朝的切身經驗爲基礎進行了敘述。

 鄭萬朝在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時期,曾擔任京城帝國大學講師、朝鮮史編修會委員等,延續了親日行爲。對此,安教授表示:“一方面我們應該如實評價他的親日行爲。另一方面,將該詩話看成是引導人們深刻理解朝鮮末期的詩壇和知識界、政治界的優秀的著作,才是正確的做法。”


申圭鎭 newji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