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電動汽車電池補貼減少,中國企業“放電”,韓國企業“逆轉”

電動汽車電池補貼減少,中國企業“放電”,韓國企業“逆轉”

Posted September. 04, 2018 08:24   

Updated September. 04, 2018 08:24

한국어

中國電動汽車電池行業因受當地政府縮減補貼的影響,接連出現破產或中斷生產等,陷入了混亂。此前,中國企業依靠中國政府的補貼,在本國內需市場排擠處於競爭關系的韓國、日本企業,如今因為補貼遭到削減而中了“回頭鏢”。

據相關業界3日透露,中國第三大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沃特瑪上個月因資金不足,生產線將暫停運轉6個月。在此之前的今年4月,該公司陷入債務違約危機,開始減產。成立於2002年的沃特瑪,企業價值在2014年僅為9億元人民幣(約1457億韓元),到2016年已飆升至52億元人民幣。同期凈利潤也從同期的222萬元人民幣直線上升至4.25億元人民幣。其秘訣是得益於中國政府的電動汽車補貼。

中國政府從2012年起推行“能源節約型及新能源汽車發展計劃”,向電動汽車企業支付將近汽車價格壹半的補貼。其目的是在內燃機汽車產業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汽車產業在電動車領域實現趕超。中國通過向使用中國產電池的本國汽車提供區別性補助,提高了產業競爭力。

隨著廢除補貼的2020年的臨近,中國政府從去年起開始階段性削減補貼,情況發生了逆轉。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2016年向(充電壹次)行駛距離達250公裏的電動汽車支付每輛11萬元人民幣的補貼。但是,相關補貼從去年起被腰斬壹半,減至6.6萬元人民幣,從今年起再次最多被砍掉壹半。相當於在兩年時間裏補貼被減至原來的四分之壹。行駛距離150公裏以下的車型則幹脆取消了補貼。

在中國居首位、與日本松下爭奪世界領先地位的寧德時代(CATL)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寧德時代的年均營業利潤從2015年的8.8億萬元人民幣猛增到2016年的29.6億元人民幣,去年減少至24.7億元人民幣。中國排名第二的比亞迪(BYD)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同比減少72%,銀隆新能源則因經營不善,上月處於生產設備被扣押狀態。

由此,三星SDI、LG化學、SK創新等韓國企業都在謹慎地期待著反射效應。韓國企業相關人士評價說:“到廢除補貼的2020年為止,隨著沒有競爭力的中國電池企業被淘汰,中國出現的生產過剩問題將迎刃而解”,“對於與中國相比技術實力領先的韓國企業來說,這是壹個好信號。”事實上,據市場調查企業GGII統計,在2016年曾經多達109家的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去年減少到80家,預計到2020年將只生存10~20家。

但是,中國政府也有可能改變廢除補貼的方針或出臺其他方式的限制。壹名中國專家對此表示:“中美貿易糾紛爆發後,中國政府需要‘培養自己人’,有可能再次使用補貼的招數”,“作為韓國企業,應該提高技術競爭力,為今後在中國展開電動汽車電池產業做準備。”


黃泰皓 taeh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