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我們要再看LA道奇隊的理由

Posted May. 03, 2019 08:09   

Updated May. 03, 2019 08:09

한국어

柳賢振的LA道奇隊是“國民球隊”。最近幾年間,為了祈願柳賢振的勝利,連他的隊友們也熟知的國內球迷越來越多。最近,在道奇隊有一名叫做“科迪•貝林澤”的擊球手最為火熱。很早就傳出“MVP是囊中之物”。

並不是瞎咋呼。貝林澤在本壘打、擊球率、打點、出壘率、長打力等幾乎所有打擊指標方面都占據了第一位。只要擊中球就是本壘打或安打。他發動全身的力量扭轉身體揮棒。就像把衣服擰幹一樣,就這樣扭轉身體。這是為了在擊球上裝載更多的力量。可怕的是這種極端的揮桿方式還安裝了準確性。這簡直違反常理。所以第一也不是單純的第一。從開幕到4月為止,他共擊出了14個本壘打,這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歷史最多記錄。同期打點(37個)也是新紀錄。擊球率超過4成。

貝林澤並不是引人註目的新星。 經過二流職業聯賽,2017年被召入美國職棒大聯盟,當年轟出39個本壘打而備受關註。但是去年他僅擊出了25個本壘打,聲勢漸漸退去。特別是隨著在重大比賽中暴露出弱點,出現下降勢頭的可能性很大。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去年年末上任的擊球教練羅伯特•範•斯科約克。斯科約克教練從擊球姿勢(擊球時雙腳的位置)和握法(握球棒的姿勢)上抓住了微妙的矯正點。

貝林澤的轉型也讓人吃驚,更讓人吃驚的是斯科約克的經歷。大學兩年的打球經歷是他的全部的選手職業經歷。無論是作為球員還是教練,他甚至都沒有經歷過二流職業聯賽(更別說頂級)。在私設講習所教擊球手維持生計。漸漸地他開始有了“實力好”的口碑,並逐漸成為豪門球隊道奇隊的擊球教練。也不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今年才32歲。他甚至比賈斯汀•特納這樣的選手都要年輕。破格的連續。

正如史蒂夫•喬布斯的蘋果神話始於車庫一樣,斯科約克教練的革新也紮根於倉庫。他的老師克雷格•沃倫布洛克20年前在洛杉磯附近的一座倉庫裏開辦了講習所,對運動員的擊球姿勢進行矯正。沃倫布洛克在大學時期作為棒球選手征戰1年已是他全部的選手職業經歷。他追隨了1941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最後一名4成擊球手泰德•威廉姆斯長久以來的擊球理論。揮棒時把球棒和球貼在一起的時間盡量延長,向上擊打。為此引進錄像分析技法的就是革新。斯科約克曾是他的門生,他將這方面的技巧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作是讓面臨退出危機的J D馬丁內斯成為波士頓紅襪隊的招牌擊球手。

斯科約克教練的革新創造固然了不起,但我認為道奇隊總經理安德魯•弗裏德曼的革新接受程度更高。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作為主要職務的擊球教練要有華麗的選手經歷。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 在斯科約克當選球隊的擊球教練時,內部阻力應該不小。再加上道奇隊在去年國家聯盟球隊本壘打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沒有理由否定現有的教練組。不過,弗裏德曼追求的是更高的完成度,這個艱難的過程就交給了非制度圈的課外老師。他的創新接納給美國職棒大聯盟帶來了新鮮的沖擊,也預示著新的層面的棒球。

我們的棒球如此,我們的社會也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化了,但始終無法前進。大量引進以美國職棒大聯盟、矽谷為代表的美國創新,但卻沒有成功的例子。專家指出,這主要是由於他們只是模仿創新的外形,缺乏對創新文化的省察。尤其在接受革新方面,僵硬的文化令人遺憾。比起革新的內容,我們更重視革新主體的招牌。因此,艱難創造的創新也容易被埋沒,創新創出就更遙遠了。從一個叫貝林澤的怪物誕生的過程來看,我們的社會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李恩澤 nab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