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Logotherapy,意義治療

Posted July. 03, 2019 07:52   

Updated July. 03, 2019 07:52

한국어

有位精神醫學家被要求為幾天後在毒氣室被執行死刑的死囚講幾句話。這是受監獄長的委托,向囚犯們發表演講後發生的事情。他欣然應允了請求。

他說自己也曾被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裏,並把當時的經歷告訴了死囚。他說,在隨時可能死亡的實際狀況下,他從來沒有放棄“生活充滿意義”的想法。畢竟,生活不是有意義或者沒有意義,不是兩者之一嗎? 如果有意義,即使生活得再短,也要有意義;如果沒有意義,再多活幾年,做什麽事也沒有什麽意義。“請相信我。到現在為止毫無意義地生活,即虛無的人生,通過與這個問題打交道,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也能賦予意義。”他為了完善自己的想法,簡要地介紹了托爾斯泰的小說《伊萬•伊裏奇之死》。

托爾斯泰的小說講述了一位60多歲的老人,他突然發現自己患病幾天後就要死亡的故事。故事的真諦是,一直以出人頭地和升遷為目標的上訴法院法官,面對死亡,他意識到自己浪費了生命,自己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通過這種感悟,“超越自我得到成長,最終讓生命充滿意義”。精神醫學家這樣說,是想告訴他們,就像臨死的法官一樣,雖然死刑犯已經晚了,但哪怕是現在,也希望能夠回顧自己的人生,從中得到感悟。

從死刑犯因執行野蠻的死刑而死前接受新聞記者的采訪來看,他確實接受了這一忠告,活了最後幾天。給他提出這種忠告的人是精神醫學家維克托•富蘭克爾,他為那些對空虛的生活感到絕望,有時甚至感到自殺沖動的現代人引入了“Logotherapy”,即意義治療的概念。 他給死囚做的正是一種意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