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比幾十張演講稿更能給人以震撼和感動。但詩人的生活並不輕松。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爾•施皮茨韋格在《貧窮詩人》中赤裸裸又富有質感地表現主人公所處的生活面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畫幅中,一位上了年紀的詩人躺在閣樓角落裏鋪著舊床墊上。他的嘴巴叼著羽毛筆,手指頭數著什麽,為了防止雨水從天花板漏進來,傘撐開了,他寫的文章被用作一捆捆的柴火。這不是天才詩人的理想化形象,而是他所面臨的窘迫現實。
畫中有社會對藝術家惡劣境況的批評,但畫中的詩人並不顯得不幸。因為這是自己選擇的人生。詩人頭戴的倒圓錐形帽子使人聯想起法國革命時期象征自由和抵抗的“弗裏吉亞無邊便帽(Phrygian cap)”。這體現了詩人為抵抗社會規範和習俗,實現自由和欲望而自願選擇貧困的決心。此外,這幅畫還讓人想起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名言“與其做一頭飽了的豬,不如成為饑餓的蘇格拉底。”這反映了時代精神,要求人們不要被物質欲望所束縛,要追求精神愉悅。
施皮茨韋格原是一名藥劑師,但25歲時繼承父親遺產後,成為全職畫家。自學繪畫的他,創作了大量諷刺當代德國中產階級日常生活和社會面貌的繪畫作品,但很少有人能看出作者真正的意圖。因為畫中的人物太富有情感,而且表現得很有趣,抓住了人們的心。甚至獨裁者希特勒也最喜歡他的畫。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德國人最喜歡的畫作中這幅畫可以排在第二,僅次於《蒙娜麗莎》。詩人為了自由和理想而甘願忍受現實困難,這種形象代表了德國人的認同感,至今仍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金聖京記者 tjdrud0306@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