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日本聯合艦隊的艦艇正在橫穿太平洋。目標是美國的最前沿基地——中途島。如果要說太平洋戰爭的決定性戰役,相比襲擊珍珠港而言,首先要提中途島海戰。日軍出動了8艘航母、11艘戰列艦和23艘巡洋艦。在戰列艦中,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美軍只有兩艘航母,沒有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規模只有日本的三分之壹。美軍的魚雷轟炸機經常被叫作“飛行的棺材”,魚雷經常啞火。實際上,美軍魚雷轟炸機的戰果幾乎為零,被肆意屠殺。日軍的“零式戰鬥機”雖然後來暴露出弱點,但當時還是恐怖的戰鬥機。從今天的美國來看,這是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劣勢,從那之後到現在,可能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悲壯的經歷。
在壹場輸不起的戰鬥中,日軍反復做出無法戰勝的行動。奇怪的是,在這個世紀的航母大戰中,雙方指揮官斯普魯恩斯和南雲忠壹都是初歷者。但是與驚慌失措的南雲不同,斯普魯恩斯發揮了卓越的判斷力。雙方的人才管理系統存在致命的差異。這是比壹切的失誤的總和更大的失誤。日軍將艦隊分成三部分。其中壹支艦隊前往阿留申群島,無謂地引誘美軍艦隊。美軍根本沒有可以受到誘騙的艦隊。
最後時刻,美軍將正在維修的“約克敦”號拖入大海。差點成為航母8比2的戰鬥變成了4比3的戰鬥。日軍為什麽會犯這樣的致命錯誤?據筆者猜想,日本也害怕美軍的產業能力。似乎在美國完全轉換成戰時產業體制之前,日軍患上了“強迫癥”,即要最大限度地打擊美國,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因此,日軍經常歪曲事實,執著於不正確的戰術。解決現實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正確認識現實,坦率地表達自己的處境。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很難做到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