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22%諾貝爾獎被猶太人包攬的原因

Posted January. 21, 2020 07:23   

Updated January. 21, 2020 07:23

한국어

  去年10月諾貝爾獎宣布季節,美國權威經濟雜誌《福布斯》刊登了壹篇有趣的專欄。說的是美國是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而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移民的比例非常高。統計顯示,自1901年諾貝爾獎誕生以來,化學、醫學、物理領域的40%被美國包攬,其中35%是移民出身。去年經濟學獎的3名獲獎者中有2名是移民(來自法國和印度),化學獎和物理學獎獲獎者也來自英國和加拿大。

 專欄的意圖是批判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移民限制政策。專欄特別強調了作為移民獲得諾貝爾獎的105名中,80%左右是在1960年代初美國放寬移民制度後獲得的。專欄其實是在指出,特朗普限制移民將削弱美國的競爭力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

 雖然對移民具有競爭力的原因很好奇,但專欄中卻沒有提到這壹點。但是最近通過熟人得到了適當的答案。這位熟人與世界級猶太人學者關系親密,他向猶太人朋友詢問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對方回答說,“最大的原因好象是,長時間接觸多種文化,導致創意性發達”。實際上,猶太人數千年來沒有國家,到處漂泊。也就是說,要想在陌生的國家生存下去,必須學習該國的語言和文化,而在接納新文化的過程中培養了創造力。從占世界人口0.2%的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22%左右來看,這種解釋是有道理的。

 文化接軌演變為“大成功”的例子很多。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咖啡品牌星巴克還是位於美國西雅圖的小連鎖店,但由霍華德·舒爾茨負責經營,10年後橫掃美國。經營學者們解釋說,在只有“外帶”文化的美國提供像坐著喝咖啡的韓式茶座壹樣的空間是成功的原因。1990年代後期進軍韓國的星巴克的成功要素則是引進“外帶”這壹“西方文化”。不久前,在紐約曼哈頓,用不熟練的筷子吃日本料理壽司的西方人被認為是全球商人的象征。但最近,身穿道服“冥想”成了新趨勢。這似乎在模仿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但這也證明對文化的新探索在不斷延續。

 接受不同文化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應該從小培養全球化的感覺。例如,在學習東西南北方位時,就要拿著世界地圖,以“美國在英國的哪壹方、日本在中國的哪壹方、越南在泰國的哪壹方”的方式,把世界地理寫進腦海中。

 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們表示,“把目光轉向海外,會有更多的商機。”也就是說,如果找到韓國沒有的東西把它引進韓國,或者用國外沒有的韓國固有的東西在外國做生意,那麽成功概率就會提高。正因如此,中國明朝時期書法家董其昌說過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才會是至今仍然有效的教育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