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姐姐都是海女。她們從小時候起就看到母親下海幹活的樣子,自然而然地就學到了這壹點。從十幾歲開始,她們到外面下海幹活。2月底去陸地,過完中秋後回到了濟州。靠在陸地海岸采海產品的錢支撐了全家。三姐和四姐都快八十歲了,現在還在下海幹活。壹想到姐姐們,我就心疼。”
70歲的高某老人說,自己背負著沈重的債務。他聲音顫抖著繼續說道:因為姐姐們付出的犧牲,自己能夠接受教育,所以無法忘記感恩。高老人出生於濟州舊左邑,成為警察後在釜山生活了40多年。退休後,他壹直為傳承濟州海女文化和提高福利而努力。他跟隨姐姐們在外面下海幹活的行蹤穿梭於蔚山防禦鎮、浦項九龍浦、統營、三千浦等各個地方,幫助釜山影島海女文化展示館成功開館。
和高某老人的姐姐們壹樣,許多濟州海女在20世紀50∼70年代靠在外面下海幹活,負責維持家庭的生計。主要是十幾歲到二十多歲的年齡。這壹時期,數千名濟州海女與陸地男性結婚,定居在陸地上。到外面下海幹活在1910年以後就大規模產生了。隨著日本潛水船在濟州海域的濫捕持續,海產品枯竭,水產品商品化帶來的現金收入化和海上交通工具發達等,出外下海幹活的隊伍不斷壯大。壹部分人雖然使用動力船,也有人乘坐無動力帆船前往陸地。從濟州出發,經過全羅南道的新地島,把金堂島、羅老島、石山島、巨濟島、加德島等島嶼作為墊腳石,駛向目的地。
筆者來到了和高某老人是老鄉的濟州舊左邑出身的海女們所在的釜山松島海水浴場。這是1913年韓國首個對外開放的海水浴場。海女們在海水浴場和被稱為巖南公園的松島國家地質公園之間的小港口談笑風生。吳奶奶(80歲)是濟州舊左邑下道裏出身。據說,她出外下海幹活,但定居在松島。“我有四兄弟(小孩)。以前學校不是要求寫父母的職業嗎?只有三兒子寫了媽媽的職業是海女,其余三個家夥都空著不填。因為那時候忌諱暴露下海幹活。現在,80歲的老人能動自己的身體賺錢的職業,除了海女還有嗎?下水之後,就像會飛壹樣。那邊洪大姐83歲了,在水裏就變成美人魚了。”在旁邊修理潛水服的樸奶奶(80歲)17歲學了下海幹活,說是至今已有64年的海女資歷了。
海女曾經多達100多人,現在只有5人還在下海幹活。她們從10多年前開始壹起采集海產品,共同銷售,然後平分收益。筆者問:“有人抓得多,有人抓得少,不會產生矛盾嗎?”歲數最小的楊奶奶(66歲)笑著說,現在沒有競爭,分錢壹樣多,真是幸福。幾天後,筆者再次去了松島海水浴場。老人們化身為美人魚,不斷發出換氣聲(海女的口哨聲)。海洋因和平而熠熠生輝,美人魚們不停地紮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