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結束後,片尾字幕上出現了陌生的獻詞。“獻給用眼睛說話和聆聽的母親和父親”。那麽導演的父母和電影中的父母一樣,也是聽不到、不能說話的聾人嗎?導演也像電影主人公少女一樣,想成為聽不到也不能說話的人呢?
最近上映的金振有導演的電影《寶莉》就是從這裏出發的。家人中唯一不是聾人的寶莉,每天都祈禱著自己能失去聲音(聽力)。看到母親和父親、弟弟用手勢溝通的樣子,既羨慕又疏遠。這說明她很天真。禱告沒有回應,寶莉戴上耳機,盡量提高音量,但並不如意。寶莉最終跳入大海。這是為了讓自己的聽力像經常下海撿海物的海女的耳朵一樣聽不清。即便如此,也不會發生成為聾人的事情,但寶莉會裝作聽不到聲音,不會說話,體驗作為聾人的生活。
說起這部講述殘疾人家庭的電影,似乎可以證明傷痛,呼籲觀眾的同情心,但《寶莉》卻完全不是這樣。電影安靜地說服人們,他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如實地照顧他們。認為殘疾人不同是一種差別對待。影片展示了殘疾人家庭與其他家庭沒有什麽不同,或許他們用一種更極端、更溫暖的愛來相互包容,見證他們的生活與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太大差別。其證詞具有敘事的權威。因為導演本人也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所以這是可行的權威。像寶莉一樣,導演的父母也是聾人。而且像寶莉一樣,導演小時候也想要失去聽力。重要的不是傷痛或絕望,而是想要融入家庭之愛,想失去聽力。這就是這部電影不是講述歧視或傷害,而是關於愛的原因。文學評論家•全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