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帝奪走國權的朝鮮是悲傷、孤獨、悲慘的。在蘇格蘭畫家伊麗莎白·基斯眼中,它就是這個樣子。她於1919年3月28日來到韓國。當時正值韓國人因三壹運動受到無情的鎮壓的時候。她看到韓國人揮舞著太極旗,和平地高呼萬歲,卻遭受痛苦的樣子,心裏很難受。她看到韓國人遭受露骨的侮辱卻束手無策的樣子,心裏也很痛。日本警察向韓國男子的白衣服上灑墨水。和禁止使用韓文壹樣,這是為了抹殺民族認同感的卑鄙行為。作為畫家,她想把“人世間溫暖的眼光停留”在孤獨的韓國人身上。
但即便如此,也描繪不出苦難的現場。那樣下去會被驅逐出境的。無論她走到哪裏,韓國密探都會跟隨她。正如她在1946年出版的《舊韓國》中收錄的畫所描述的那樣,韓國人的服裝、住所、風俗、文化之美成為主要素材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只是用溫暖的眼神看著、畫下來。這是她所能做的全部。
但是,以《寡婦》為題的畫卻例外。乍壹看,這幅畫極為平凡,但實際上卻象征著韓國人的苦難。畫中的女人是和丈夫永別的寡婦。丈夫的死壹定與三壹運動有關。婦女自己,也是在監獄裏被刑訊逼供後剛剛獲釋。但是女人感到悲傷的不僅僅是丈夫。是因為參加獨立運動後,被日本警方抓獲,甚至不知道能否再次見到的獨生子。女人的面部表情似乎因為受到的沖擊太大,意外地顯得非常平靜。所以更傷心。基斯在這幅畫上絕妙地捕捉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心理現實。畫作至今還在證言殖民地人民在雙重、三重悲傷和苦難中無法盡情哭泣的心理現實。從隱喻意義上講,失去國家的朝鮮人都是畫中悲傷的寡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