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為“謊報氣象局”辯解

Posted August. 28, 2020 07:53   

Updated August. 28, 2020 07:53

한국어

小學生時期某個暑假的回憶還歷歷在目。為了躲避驟雨暫時進入屋檐下等待,是當時夏天抒情的風景之壹。那時的天氣變化就像雲上的天國的故事壹樣,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天氣晴朗,但經常在地鐵上看到拿著雨傘上班的人。這樣的日子壹定會下雨。最近是可以用智能手機確認每小時天氣和天氣預報的時代。氣象衛星照片會實時顯示包括韓國在內的中國、日本和臺灣附近沒有壹絲雲的地方、雲層聚集的地方、臺風升起的景象等。相當於是在智能手機內裝了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的前身是人造衛星。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壹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1960年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回聲1號”作為靜止軌道衛星開始了氣象觀測。此舉開創了氣象衛星的時代。韓國直到2010年才發射了靜止軌道衛星“千裏眼1號”。“千裏眼1號”在距離地面3.58萬公裏的上空,通過氣象衛星上安裝的5個頻道,24小時持續觀測氣象和海洋。即,開始收集實時雲層的動向、夜間霧和山火狀況、海平面和地表的溫度、沙塵暴現狀和雲的高度、大氣上層的水蒸氣量、對流圈上層的流向和風向等信息。

繼“千裏眼1號”衛星之後的“千裏眼2A號”衛星進壹步進化。資料傳送速度也增加到115Mbit(兆比特),增加了18倍,原來每15分鐘測量壹次的周期也縮短為2分鐘。

氣象觀測的核心要素是準確的觀測裝備、數值模型、預報員的能力。氣象預測適用於物理的基本規律。通過制造並解釋以質量、運動量、摩擦力、能量輻射、水蒸氣變化為變量的5個方程式來預測氣象。雖然現在還為時過早,但今後如果利用人工智能,將更加準確。

每當氣象廳預報不準時,就會出現“謊報氣象局”的說法。韓半島位於受極地冷空氣和赤道地區熱空氣影響的大陸和海洋的邊界上。地理位置上的復雜性必然會進壹步增加。如果包括由環境引起的氣候變化和北極的高溫現象,不確定性會更大。

雖然因新冠疫情推遲發射,但如果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的中型衛星升空,今後將有可能進行更準確的觀測。氣象廳正在竭盡全力。即使我們的氣象觀測技術越來越正確,仍然不知道它能不能趕上地球的變化。如果考慮比人類進化歷史更為久遠的地球歷史,也許準確預測地球氣象比了解人類心靈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