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真有種創造出來的感覺。”
和自己一起參觀了展示韓國傳統文化、文物的博物館的外國朋友發表了這樣的感想。Hyun設計研究所代表崔敬元(53歲•照片)在新書《韓流美學》(The Book出版社)的序言中提及了很久以前的記憶,果敢地觸動了禁忌。
“在剛開始學習設計的時候,‘韓國文化很素樸’的話聽起來很好。我們堅定地保持積極地看待我們國家的遺物的態度。但那時我明白了,根據不同的人,樸素感可能會被認為是制作不善或缺乏完成度。”
擺脫掉所謂的“粉絲心(fan+心)”的帶有傾向的性有色眼鏡後,才能體會到對象的本質價值。首爾大學美術學院產業設計專業的崔代表從研究生院開始就致力於分析韓國傳統文物設計。
“韓國社會對設計的價值觀至今仍未擺脫20世紀60年代產業化時代從美國引進的框架。設計的根源和本質不是產業或美術,而是生活。在三韓時代的無花紋陶器、高句麗時代的移動式鐵制鍋臺上,體現當時社會生活狀況和審美水準的設計要素非常明顯。”
三韓陶器的蓋子上裝有幾何形狀的簡單鴨子模樣的把手。崔代表解釋說:“因為缺乏細致、真實的表現技術,所以並不是以單純形態進行制作的。把幾何形態塑造得幹凈利落,比看起來難得多。這種造型從側面證明了消費高度抽象性的階層存在的當時社會的文化、經濟水平。”
高句麗壁畫的三足烏圖案是如何融入現代足球隊的隊徽設計之中的,強調曲線的同時,還分析了各個部位分割制作的韓國青銅劍與其他國家的一體型青銅劍有何不同,並一一與手繪的細密畫一起分析後寫進了書裏。
崔代表以期間的研究資料為基礎,展示了將朝鮮刺繡和民畫中觀察到的樣式運用到纖維設計的產品。今後計劃擴展至家具和道具設計領域。“無論是在學界還是產業,韓國設計的主流仍然被困在產業化時代包豪斯(Bauhaus)的陳舊框架中。雖然這是為了尋找韓國傳統設計之根而自行著手的工作,但是孤獨卻是無可奈何的事實。但是,尋找並面對韓國文化遺產中隱藏的設計要素的瞬間,能夠帶給人們充分補償其疲憊感的巨大快樂。”
孫宅均 soh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