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歧視爭議就像《Minari》壹樣…好萊塢亞洲裔演員無法擺脫偏見

歧視爭議就像《Minari》壹樣…好萊塢亞洲裔演員無法擺脫偏見

Posted January. 14, 2021 07:39   

Updated January. 14, 2021 07:39

한국어

雖然好萊塢作品中黑人演員登場的情況越來越常見,但是亞洲演員登場的情況仍然不多。即使亞洲演員出場,也多表現為平面人物,或者即使是在美國制作,也被規類為海外電影。

 講述80年代追逐美國夢而移居到美國的韓裔家庭故事的電影《Minari》(譯名米納裏/水芹菜)在今年的金球獎中不是作為最佳影片獎,而是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的事情就是其中的代表。該作品是韓裔美國人李•艾薩克•鄭導演根據自傳經驗制作的電影。制作公司是布拉德•皮特擔任共同代表的Plan B。盡管如此,按規定電影臺詞的50%以上不是英語,被歸類為外語電影。

 但是昆汀•塔倫蒂諾導演執導的影片《無恥混蛋》(2009年)雖然臺詞的英語比重只有30%左右,但還是入圍了當年的金球獎最佳影片獎提名名單。因為導演和演員不是白人,所以標準會發生變化,這也是出現種族歧視批評的原因。2019年,美籍華裔導演王子逸執導的講述華裔移民家庭故事的電影《The Farewell》也曾被列為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候選影片。

 即使亞洲人登場,也融入了體現西方對東方觀點的“東方主義”。在電影《嚴肅的男人》中,韓國人要求修改不及格的F學分等,韓國人經常被表現為學習狂。像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2018年)壹樣,東洋人被表現為只知道錢的富翁。該作品在白人為主流的西方圈作為“超越想象的東方富豪的故事”讓人產生新鮮感,但在東方圈被當作“明顯的灰姑娘故事”而票房慘淡。

 有人指出,為了改變亞洲人在好萊塢被冷落的趨勢,電影制作團隊必須包括亞洲人。就像黑人和墨西哥人制作者們在制作好萊塢作品的過程中克服了偏見那樣,亞洲人也可以消除歧視。電影評論家鄭智旭(音)表示:“以電影《寄生蟲》為契機,好萊塢對韓國的關註度越來越高”,“制作系統中只有加入韓國人,才能在好萊塢電影中以多種方式表現韓國人。”


李浩載記者 hoh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