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國人對“韓國的東西”的關心視為特別的態度的時代已經過去。截止到4月24日在首爾鐘路區金達鎮美術資料博物館舉行的《離開我的旅行:外國研究者的韓國美術研究》展,是以微觀的視線整理了100多件與韓國美術相關的外國人書籍、展示資料、照片等的展覽。
印有龜趺(龜形石座)畫作的褪了色的藍色封皮的德語書《韓國美術史》(Geschichte der Koreanischen Kunst)是1929年在德國萊比錫由天主教本篤會神父路德維希-奧托•安德烈斯•埃卡特(韓國名 玉樂安•1884~1974年)出版的書。該書在扉頁上印有四天王像圖案,共225頁,在英國倫敦還同時出版了英文版。從1909年開始,作為傳教士在朝鮮停留了19年的他在回到德國後的第二年發表的這本書中收錄了包括作品插圖和圖板、當時韓半島地圖在內的500多張圖片。
埃卡特在序言中拋出“朝鮮的美術是否存在?”的提問後,記敘了這片土地的美術經歷過的長長的痕跡。他連朝鮮語發音的註意點都進行了仔細的說明,留下了如下評價。
“從朝鮮美術中可以看出驚人的簡潔性。以幹練的感覺展現線條和形態美,切除雕刻裝飾。朝鮮的藝術家們並不喜歡中國美術中理所當然出現的潤澤感。但是他們對作品完結性缺乏欲望,有滿足於過去形式美的傾向。”
在1957年拍攝的黑白照片中,與李應魯、都相鳳、李馬銅、金永基等身穿白色西裝的畫家們壹同站著的女性是美國喬治亞大學東洋美術教授艾倫普薩蒂•科南特(生歿年度不詳)。同時展出的當年8月21日刊的《東亞日報》報道記載了這樣的內容,“通過科南特女士的介紹,在紐約著名的畫廊將展出70多幅韓國現代美術作品”。
不僅展示了曾主張“朝鮮的美是悲哀美”而引起爭議日本美術評論家柳宗悅(1889~1961年)1922年出版的小冊子《朝鮮的美術》等舊資料,還展示了去年美國美術史學者凱•布萊克(1928~2020年)出版的《文房畫(畫有書、硯臺、墨、筆等文房用具的畫):韓國拼圖》等最新資料。
館長金達鎮表示:“我認為,對韓國美術的研究不能單純地著眼於‘固有而獨立的韓國之美’。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展現隱藏在其中的多樣性,成為發現‘陌生的韓國’的契機。”
孫宅均 soh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