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做出寬恕的榜樣。上個月上映的電影《毛裏塔尼亞人》的主人公就是這樣。更準確地說,被電影作為基礎的《關塔那摩日記》的作者穆罕默德•烏爾德•斯拉希就是這樣。
斯拉希在他的祖國毛裏塔尼亞被美國情報機構綁架。14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古巴關塔那摩集中營度過。這不只是單純的拘禁,只有在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說中才出現的超現實的恐懼和威脅成為他的日常。雖然是違反《日內瓦公約》的非法拘禁,但因為9•11事件失去理性的人們並不介意。他們在法律之上制定法律,不擇手段和方法對他進行拷問。甚至威脅說,要把他的母親帶到只有男罪犯的地方,讓她面臨性暴力。這是為了追查與恐怖主義的關聯性。但是他們沒有從他那裏得到任何東西。他本來就是一個無辜的人。
2002年被綁架的斯拉希直到2016年才獲釋。那個三十出頭的男人已經四十多歲了。在這期間,苦苦思念他的母親離開了人世。如果看到電影或者讀到《關塔那摩日記》,他完全有理由憎恨對自己施加暴力的國家或者人們。但本該處於憎惡和報復心位置的他選擇了寬恕。這種行為是怎麽可能的呢?
他的話裏有線索。“我想去原諒。我想要原諒。因為那是真主安拉所希望的。我對拷問我的人沒有怨恨。在阿拉伯語中,自由和寬恕是同一個詞。”他是在說,他所信奉和依賴的宗教不是把他推向仇恨或報復,而是推向寬恕的方向。但如果想去寬恕,就必須擺脫怨恨和復仇的情緒。所以說,寬恕和自由、自由和寬恕是同義詞。真是一種耀眼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