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朋友的婚禮上聽到了一個同學不幸去世的消息。消息說是自殺的。是說可能是因為憂郁癥加重,所以做出了極端的選擇。雖然不是很親密,但浮現小時候在運動場上笑著跑著的朋友,心情也隨之復雜。
並不是所有的憂郁癥患者都想自己放棄人生,但一些人想自己決定給人生畫上句號。作者一生中多次想結束生命。20年的憂郁癥經歷、7年宅居經歷、10年試圖自殺經歷……這本書是作者與憂郁癥鬥爭很長時間時寫下的記錄。引用作者的話來說,患有抑郁癥的人“人生是有限的”。因為他自己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放棄自己的生活。
希望是有的。憂郁癥治療藥物和咨詢治療等現代醫學,推動了對抗憂郁癥的有效工具和有關憂郁癥的知識。現在有很多書可以幫助普通人,即使不去醫院,也能容易理解憂郁癥。
這本書也是為了更能理解憂郁癥而寫的。如果說其他書籍的重點是傳遞知識,那麽這本書更重視共鳴。長期患有憂郁癥的作者的記錄很真率。毫不修飾地講述了試圖自殺、自殘、與家人有關的小插曲等。在艱難的狀況中,也沒有藥物的幫助,作者正面突破了抑郁癥。但這並不是說該書不信任現代醫學。作者說,雖然因為各種情況沒有去醫院,但最好是去醫院接受幫助。作者還提出忠告說,越是不想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家人越應該代為勸告接受醫院治療。
書中有很大部分內容用在沒有藥物和醫療人員的介入、獨自面對憂郁癥並取得效果的方法上。如果介紹幾種內容,就是“在超市買三種東西”“到圖書館散步”“沒有想法地看免費電影”“聽地方自治團體運營的體驗計劃”等。韓國社會對憂郁癥說得不多,但作者表示,坦誠地談論憂郁癥,有助於緩解憂郁癥。
為了讓憂郁癥患者自己站起來,他還向家人和朋友提供了可以實踐的方法。需要介入,但要遵守適當的界線,也要註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這是周圍的人要做的事情。作者說,最重要的是患者要下定自己生存的決心。自殺是“對親人的謀殺”。死者的痛苦只會轉嫁給遺屬和熟人,痛苦並沒有消失,因此我們要活下去。活到死,這是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