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濟州4•3事件的小說、從死到生的小說、關于至極的愛的小說都是對的。但是,如果要選一個,我想說這是一部關于至極的愛的小說。”
小說家韓江(51歲)7日在YouTube上舉行的在線記者會上,對9日出版的長篇小說《不告別》(文學村出版社)做出了上述定義。
“題目中包含了無論愛還是哀悼都要堅持到最後的決心。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寫文章時迫切地想要聯結的心情、想要向外延伸接觸的心,對寫這部小說産生了影響。”
這是她繼2016年的《白色》(文學村)之後時隔5年再次發表長篇小說。她在2016年憑借《素食主義者》獲得了布克獎國際部門大獎。她說:“2014年6月寫了前兩頁,2018年開始續寫下一頁。我懷疑作品最終能否完成。因爲寫了很長時間,所以書始終掌握在我手裏,非常感謝,也很感動。”
她之所以能續寫有關濟州島4•3事件的新作,是因爲想起了1990年代後期在濟州生活幾個月時主人家奶奶講述4•3事件當時屠殺的故事。
在新作中,小說家景河受朋友仁善的委托來到了濟州。抵達仁善家的景河在幻想中見到了4•3事件的受害者仁善母親。她說:“雖然有時我會決定作品的素材,但想起某個場面後,就想親自了解一些事情”,“本來沒有計劃寫在濟州發生的平民屠殺事件,但最終寫下了這部小說。”
小說開頭部分出現了仁善的手指被切斷的事故和治療過程。她說:“手指被切斷後,切割的神經不能脫落,所以手指上不斷出現傷口,讓血液流下來進行治療。否則,被切割的部分就會腐爛。”她說:“雖然很痛苦,但只有把針紮進患處,手指才能保留下來”,“我們擁抱難以擁抱的東西時,痛苦會隨之而來,但這才是通往生命的道路,而不是死亡。”
新作講述了韓國近現代史的悲劇,讓人想起了她講述5•18民主化運動的長篇小說《少年來了》(創作與批評社•2014年)。特別是在新作中寫5•18民主化運動相關小說,被噩夢折磨的景河的樣子某種程度映出了她的影子。
“雖然景河的樣子並不都是自己的樣子,但寫完《少年來了》後我確實做了噩夢。如果說寫《少年來了》時經曆了死亡,那麽寫新作時則體驗了從死到生的經曆。這部小說從痛苦中拯救了我。”
李浩載記者 hoh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