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詩人被稱為“9·11詩人”。以《嘗試贊美這殘缺的世界》這首詩在過去20年裏深受讀者喜愛,亞當·紮耶夫斯基就是詩人。
但他不是美國人,而是波蘭詩人。這首詩也是在“9·11”事件發生的一年半前寫的。這是他描述他和父親一起訪問烏克蘭利沃夫的經歷。
利沃夫以前是波蘭領土。但根據1945年雅爾塔會談的結果,波蘭把它給了烏克蘭,並得到了戰敗國德國的部分領土作為補償。包括詩人的家人在內的居民被趕出世代生活的故鄉,成為了失鄉民。故鄉現在是其他國家的土地。這是一個巨大的傷口。
隨著歲月的流逝,詩人與父親一起時隔50多年來到了故鄉的家,那裏長滿了蕁麻,變成了廢墟。盡管如此,詩人眼中的故鄉還是很美麗,陽光很溫暖。這就是他的詩以“嘗試贊美這殘缺的世界”開頭的原因。但是怎麽能贊美雕敝的、破碎的、被毀壞的世界呢?他說想起美好的記憶和追憶吧。富饒的大地和悠閑的夏日,音樂華麗響起的音樂會,和相愛的人們一起的閃亮瞬間,秋天在公園裏撿橡子的往事。只要有這樣的記憶,世界依然會很美麗。即使在廢墟中。
美國人在經歷了“9·11”恐怖事件後感到絕望。好像他們的膝蓋折斷、世界上所有的光芒都消失了。對於這樣的他們,詩人溫暖的話語成為了安慰。“柔和的光迷了路,消失,又回來。”安慰他們的不是充滿憤怒和報復心的政治家的話,而是哀悼被破壞的東西,被稱為‘廢墟詩人’的外國詩人溫暖的眼睛。“你應該贊美這殘缺的世界。”這就是雖然沒有任何關聯,他還是被稱為“9·11詩人”的原因。 文學評論家、全北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