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倉促發掘的痛苦…通過科學分析取得的新成果真是萬幸”

“倉促發掘的痛苦…通過科學分析取得的新成果真是萬幸”

Posted September. 14, 2021 07:52   

Updated September. 14, 2021 07:52

한국어

“1973年挖掘天馬冢時,2年前在武甯王陵的急于求成(倉促發掘)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

 13日,在國立公州博物館見到的前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池建吉(照片)表示,“由于意外的完整墓(未被盜掘的墳墓)的發現,所有調查人員都精神恍惚”,回顧了武甯王陵當時的發掘情況。也就是說,以在兩天內整理數千件文物的武甯王陵發掘工作爲反面教材,2年後挖掘天馬冢時進行了系統的調查。1970年代國策發掘事業的先河天馬冢發掘曆時約1年。他說:“如果武甯王陵也進行正確挖掘,可能需要和天馬冢一樣長的時間。”

 根據挖掘報告書等,1971年7月5日上午10時30分,在公州松山裏古墳群排水渠施工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武甯王陵。兩天後的7日上午開始挖掘,從第二天晚上10點開始收拾遺物。發掘團連夜將5000多件遺物運往部隊,然後運往外部。這項工作于9日上午9時全部結束。這距離著手挖掘僅隔兩天。因此,部分文物由于不知道准確的出土位置,很難查明其性質。從墳墓底部大量被掃出的衆多金屬裝飾就是代表性例子。

 池前館長在武甯王陵發掘當時是文化遺産研究室(現國立文化遺産研究所)所屬的28歲學藝研究師。曾是發掘團長兼國立博物館館長的金元龍教授是他的首爾大學考古學老師。他坦言:“雖然覺得有什麽不對勁,但當時向天大的老師直言‘要仔細調查’並不容易。”

 對武甯王陵發掘成果的解釋目前仍在進行中。通過對整理好的文物的科學分析,正在揭示新的事實。他說:“從2001年開始對文物進行了精密調查,並發行了《新報告書》。幸運的是,能夠多少彌補一些當時發掘過程中留下的遺憾。”接著,對于幾年前的慶州月城發掘速度戰爭議,他強調“需要有條不紊地進行學術發掘的制度”。


慶州=金尚雲記者•李基旭記者 sukim@donga.com